中国制造:让人欢喜让人忧


●中国制造业有隐忧
  制造的关键是设计能力,而设计偏偏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中国企业关心的是把东西造出来,只要能卖出去,就大功告成。因此,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倚仗的只能是原材料便宜、人工便宜。于是,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往往成为质低价廉的代名词。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企业亮出了战胜中国制造的五张王牌;同样因为如此,知识产权、专利权成为悬在中国制造企业头上的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另外,缺乏技术也是"中国制造"的薄弱环节。中国制造在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只能处于劣势,沦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洋打工。
  据了解,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但它在中国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被进口产品挤占。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每年的外贸逆差高达数百亿美元。另外,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业比重大,表现为工业增加率仅为26%。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国(49%)、日本(38%)和德国(48.5%),并呈逐年降低趋势。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表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1180种主要专业设备中,达到先进水平的仅占26.1%,装备水平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装备制造业自身技术水平低下。
  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调整中,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然而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低,制造工艺装备落后,仍是制约我们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桎梏。从技术创新能力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98.4%的典型产品技术源于本国研发,而我国只有43%。制造业新产品贡献率在美国达到52%,而中国只有5.9%,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世界制造业正在加速向中国的转移。据2002年外商投资报告,被调查的3000家外商中,53%为制造业。其中68.3%在1至2年内要增加在华投资。可见,正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一样,新世纪初中国制造时代正在到来。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加之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已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部分制造业的首选之地。然而,跨国公司在将制造业工厂转向中国的同时,仍强有力的控制着产品的研发、设计、工艺和市场,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面对入世后的挑战,我国在世界分工合作中争取有利地位必须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面对中国制造,企业竞争的拿手好戏是价格战,而价格战的基础是廉价劳动力以及环境和资源代价,价格战的后果则是忽视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因此,中国制造战略的第一个难题是尽快结束低层次的价格战,真正实现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制造。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及日本1/26
     调查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1/25,日本的1/26,跟印度相差无几。而效率低下的恶果就是迫使厂家不得不依靠价格战来恶性竞争。
      来中国投资的美籍华裔胡立伟先生说,有些中国企业只要看到别人赚了钱,马上就会一哄而上去生产同样的产品,结果很快把价格拉了下来。你赚一角钱,我就能赚9分钱;你赚8分钱,我就能赚7分钱,就这样不惜血本地竞争着。胡先生称这是向下的竞争,而向上的竞争应该是,在对手赚9分钱的时候,我就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达到赚一角钱的目的。有一次,胡先生想买一种化工原料。他跑了好多工厂,就是找不到能达到国外标准的产品。其实中国厂家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合格产品,但因为要花钱买一套设备,所以没有人愿意提升产品的质量。胡先生感慨地说,许多中国企业都是能凑合就凑合,只要产品现在还有人要,根本不去考虑明天。
      "凑合"在中国企业中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特别是那些中小加工企业。段先生说,美国、日本的企业往往是,客户定的质量是五级标准,他们就要达到六级水平。而中国企业往往是你要五级,我就比四级好一点,勉强合格就行。这种理念严重地制约了中国企业的产品升级。中国成语中有"千锤百炼"一词,一个产品本来应该打1000锤,结果你打了999锤,就差一锤,看上去凑合着能用。但是,在使用中问题往往就出在这最后一锤上。段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当欧美制造业的大企业不断向中国转移时,中国企业仍然停留在自己与自己竞争的水平上,仍然用凑合的态度来对付客户,又怎能应对与欧美大企业的竞争呢?
●中国企业创新力远不足欧美企业
      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中国制造业效率低,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质量的提升,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难增加利润,也就更没有钱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不少中国企业这些年来就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全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都把利润的10%投入到了研发当中。有55%的创新来自于与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交流。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有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而我国每年上万亿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在不断向中国转移,但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外资大量涌进的同时,中国企业能不能在技术上更多地投入,更快地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这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我们最终能否改变处于下游的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