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中国:撤市背后


日月剑 剑之特性 双子剑 分长短两把 两家上市公司一长一短 策略正在调整 剑主身份 李兆基 港资地产元老之一 旗下恒基中国在内地发展一直不顺 近期或有转机 港资七剑之中,李兆基的恒基中国可能是最不走运的一个。南辕北辙,双上市公司的运作模式未必意味着平衡发展。多少地产企业挤破脑袋要上市,李兆基却希望尽早结束恒基中国的上市地位。作为恒基中国的控股方,李兆基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恒基地产理所当然成为收购者。 恒基中国私有化 1996年3月联交所上市以来,恒基中国是李兆基在内地进行房地产投资的唯一载体,80%以上的业务集中在内地。据称,为了扶植恒基中国,李氏父子在其成立之际与之订立了不竞争协议,协议规定李氏父子不直接或间接参与任何内地房地产项目,或是有任何内地房地产项目的权利,或以其他方式牵涉其内。业界猜想,其时李氏父子可能有双重考虑,一方面,内地市场当时并不成熟,发展业务将面临着一定风险,可以减少内地投资风险对母公司的波及。另外恒基中国剥离上市可以增加融资渠道,可以更加集中于内地市场。 但是事与愿违,如今维持恒基中国的上市地位已经成为李兆基的沉重负担。 2002年以来,恒基中国集团的整体营业额呈向下趋势。2002财年营业额约港币5.78亿元,2003年为港币1.88亿元,2004年降至港币9300万元。到了2004年下半年,仅剩下港币3500万元,与200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7%。 2003年财年,恒基中国的经营亏损为港币2.9亿元。在2004年财年,内地世道大好,恒基业绩虽有所好转,但其盈利仅为港币4200万元,接着2004年下半年又亏损港币1300万元。 过去3年恒基中国内地物业投资项目在集团内部营业额比重的增加,主要是与集团在内地中国的出售物业开发量的减少有关。2003年,恒基内地物业发展的营业额为港币4100万元,2004年为港币4400万元,到去年下半年,营业额仅有港币2200万元,亏损港币1300万元。 伴随着集团营业额的萎缩,其每股利息也逐步下跌,由2002财年的每股股息0.12元降至2004财年的0.06元。股息率则从3.49%降至1.53%,到了2004年下半年,恒基中国股息率更是跌到0.78%,而同期平均恒生指数收益率为3.15%。 恒基中国股份的流通量已经非常之低,上市股份的交投量持续萎缩。2004年12月交投量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仅占已发行股份的0.5%。2004财年其月交投量均在2%以下。截至2005年5月前的6个月时间内,平均日交投量为429,533股,少于发行总数目的0.1%。 恒基上市地位不仅失去意义,而且成为李兆基沉重的负担。从2002财年到2004财年,相应的期间派息率却由44.4%上升到200%。为了维持恒基中国的上市地位,恒基地产付出了极高的代价。而恒基中国股息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使恒基中国很难维持一路走高的派息托市。 2005年2月,业内一度传闻李兆基将私有化恒基中国,而恒基地产却于2月3日辟谣。但是到5月17日,恒基地产与恒基中国又联合发布公告,推出私有化建议。 开拓内地,初衷不改 虽然恒基中国的撤市难以逆转,但李兆基锐意开拓内地市场的初衷未改。如果计划成功,到今年年底,恒基中国将以恒基地产全资附属公司的面目出现。而李兆基亦将一如既往扶植恒基中国。恒基地产表明,集团与恒基中国并未放弃双方的“不竞争协议”。 将恒基中国私有化的目的在于,李兆基希望恒基中国能轻装上阵。但是其私有化建议,也将付出巨额代价。5月17日公布的私有化方案中,建议股份的注销金额为每股港币7.5元。为了进一步引起建议股东的兴趣,6月3日,注销金额更上调到每股8港元,上浮达6.67%。 在恒基中国的股权结构中,恒基地产占65.32%;除外人士比例为5.14%,独立股东29.54%。目前控股人士与除外人士所占股份总额的70.46%。只要能争取到持股数为4.54%以上的股东支持,而投票反对者所持有权益少于10%,恒基中国的私有化方案即可以落实。 为避免建议股东待价而沽,恒基地产表示,根据收购守则,除非特殊情况,恒基地产将不得上调已修正的注销价格。由于在公布之日前,股票交投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目前相对活跃的交投量很难维持,独立股东为了出售手中股份,势必大幅压价。再者按照收购规定,恒基地产不得再次修改注销价格。独立股东按市值溢价出售比较可行。私有化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恒基中国私有化的成功,会给李兆基在内地的投资带来什么? 2004年恒基中国在香港以外的物业投资总值约港币31.82亿元,其中近2亿元港币为稳定收益;其所持有的内地待发展物业总值约港币38.05亿元。恒基地产董事认为,私有化方案将使恒基中国成为恒基地产的全资附属公司,恒基中国可以更有效率地经营业务,以及制定一个更具成本效益的的集团结构,该建议也符合恒基地产及其股东利益。 恒基地产表示,这次股权变动并不涉及内部人士调整。但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是否能救恒基中国于水火?届时将甩掉上市公司虚名的恒基地产,能否全心致力于内地业务? 恒基中国在物业发展方面的比重逐年下降,而持有物业的比例连年上调。到2004年其物业投资收入比重已达52.03%,而物业发展比重则降至15.52%。就恒基中国的土地储备情况来看,其未来的发展重心还是商业地产,住宅项目用地储备严重不足。不过,近来李兆基父子分别对武汉、重庆、西安、无锡进行考察,内地二线城市已纳入其下一步扩张的视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