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不会重演


自雷曼事件发生后,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心尽失,次贷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市场中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使隔夜拆借市场陷入僵局,货币和商业票据市场运作接近瘫痪。在与历次金融危机比较后,基于以下三个原因,次贷风暴引起的金融动荡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均要小于30年代的经济危机,大萧条不会重演:

一、大萧条时期美联储错误地在市场流动性极度匮乏的时候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

与次贷危机相似,大萧条前美国亦经历了消费信贷及工商业贷款的过度扩张,在债台高筑到难以维系的程度后,消费与投资需求大幅下滑,银行坏账大面积浮现并引发大规模的挤兑及破产。然而当时美联储事实上违反了1913年法案中所规定的设立美联储的首要目的—有效应对银行恐慌。为了打击纽约股票交易市场的投机活动及缓解黄金外流的状况,美联储在1928-1929年显著收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增幅下降,结果却导致通货紧缩及银行危机的急剧恶化,最终约9000家金融机构在这场流动性危机中倒闭。而现在美国当局通过大幅减息,创新各种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接管或担保大型金融机构,并通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以期提振市场信心,缓解金融市场动荡,促进经济复苏及避免金融市场崩盘的灾难性后果。

此外,与80年前各国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相比,国际社会目前已意识到协同抵抗金融危机的重要性,7国财长已达成了协力抵抗金融危机的5项共识,其中包括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防止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形成了贷款担保计划的框架。20国集团各成员国亦承诺采取一切可能的经济和金融措施以稳定金融市场,使其能够继续正常运作。欧元区各国也已达成救市的实质性协议,将通过担保银行间贷款及购买银行股权的方式稳定金融市场。

二、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国际贸易急剧萎缩,严重损害了各国实体经济。

为了消化经济大萧条中过剩的产能,保护本国企业利益,美国1930年出台了《Smoot-Hawley关税法案》,将20000余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该法案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并争相对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进一步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损害到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实体经济并直接引起了失业率的大幅上扬。美国超过1/4劳动者失业,多国失业率上升至双位数水平。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分工更加精细,FDI使发达国家企业利益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相连。尽管主要经济体内需疲软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已体现,但政府主导的如此大规模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已难再现。

三、基于以上原因,金融动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远小于大萧条时期。

尽管政府救市无法阻止各主要经济体步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缓解金融市场对实体企业的直接冲击并减小衰退的程度。在大萧条时期由于银行迅速大面积倒闭,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最终有13万家企业倒闭并对实体经济构成巨大冲击,美国工业产出下降近50%,至1935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法国则陷入“L”型衰退。而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年多时间里,工商企业贷款余额并未下降,因此对投资、产出及就业市场的影响远小于大萧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