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4—17日,宝鸡市陈仓区肉牛产业考察团一行20人,前往甘肃的张掖和武威,考察、学习河西走廊地区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尽管时值三九寒天,当地气温低至-18℃,尽管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困乏不已,但我们看到了典型,学到了经验,达到了目的,终归不虚此行。
带着困惑走进河西走廊
肉牛产业是近年逐渐升温的畜牧产业之一,牛肉价格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市场空间巨大,农民增收潜力巨大。肉牛产业是陈仓农业甚至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虽经多年发展,但却一直没有壮大起来,实在让人困惑不已。
困惑之一,产业规模很难做大。陈仓区是全省的肉牛基地县,但存栏也不过8万头,年出栏也就2万头,可供企业屠宰加工的更是寥寥无几。企业常常诉苦,市场货源少,收牛太艰难。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宝鸡市,如秦宝牧业,当年建设时就是按宝鸡市肉牛基础规模计算,建成了年屠宰能力8万头活牛的生产线,投产后的情况却远非如此,原料不济、开工不足,企业不得不远赴甘肃、宁夏等地收购活牛,稍大一点的加工订单根本不能接、不敢接。全省的情况也差不多,300万头的基础存栏,可供屠宰的商品牛与屠宰企业的需要量相比常常是杯水车薪。
困惑之二,政府扶持很难奏效。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畜牧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养鸡业已率先实现从散养到规模养殖的转变,养猪正在向适度规模转型,奶牛产业也已连续高速增长多年,政府的人财物投入均显成效。同样,为了扶持肉牛产业,省、市、县各级费了不少精力,基础母牛保种、冻精改良、冷链设施配套、补助苜蓿草籽、补助铡草机、帮建农民合作组织、培训饲养户,等等,政府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和投入不亚于上述其他产业,但就是扶而不起、沉寂依然,似乎种种努力都难奏效。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比之下,肉牛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后进状态。
困惑之三,养殖效益很难提高。专家讲,肉牛产业比奶业的前景更光明,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国外闹了疯牛病,中国牛肉出口空间很大;二是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牛肉消费量不断增加。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两条理由,牛肉价格一直在稳步攀升,市场很好。但就是这么好的前景,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却不高,关键还在于效益较差。普遍的调查表明,养一头肉牛一年挣1000元,这其实就是养牛人的人工费。造成养殖效益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产业利润分配不均,农民养牛效益低;二是肉牛出栏周期长,农民无利可图。因此,农民没有养殖积极性,产业也难以做大。
就是带着这些困惑,由区畜牧局领导、3个肉牛产业重点镇镇长、10个肉牛专业村的村委会主任和畜牧技术人员组团,在严冬之中走进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经验
走进张掖、武威地区,通过座谈介绍、实地考察、入户调查、随机走访,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到了这里肉牛产业的成熟,养殖规模大、专业分工明晰、服务体系健全、饲养效益较高,产业良性循环。
张掖市甘州区,2006年肉牛存栏达到30万头,出栏8万头,分别占到张掖市的60%和67%。存栏肉牛1万头以上的乡镇达到5个,育肥牛规模达到百头以上的繁育场达到23个。张掖市肉牛存栏达到51万头,年出栏12万头,分别较1980年肉牛产业开发之初增加了2倍和18倍,年肉牛产值3.6亿元。
武威市凉州区,2006年存栏肉牛19万头,规模饲养户达到1万多个。就整个发展态势而言,产业体系比较健全、组织协调得力、产业管理有序,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整个参观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参与其中的企业还是农户,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技术人员,都认为肉牛产业有钱可赚,有文章可做,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其经验之谈、成功之道,我们深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不懈的品种改良。从1980年起,张掖、武威等地即开始引进国外大型肉乳兼用型牛品种西门塔尔、荷斯坦奶牛冻精,采用二元杂交技术,改良本地的河西黄牛;从1999年开始,又引进皮埃蒙特、夏洛来、利木赞、西德黄牛、南德温等肉牛品种冻精,开展三元杂交,目前已广泛形成以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为主的多元杂交后代,将当地河西黄牛彻底同化。杂交肉牛产肉性能大大提高,特别是生长周期短,育肥快,已经成为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其生长周期一般在13—1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半,比老河西牛缩短8—10个月;其杂交代牛犊6个月体重可达200—250公斤,较老河西牛增加一倍,从而使肉牛养殖效益大大提高。这是张掖市20多年存栏只增长2倍而出栏增长18倍的原因所在。
二是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核心是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走 “一村一品”发展之路。每个农户以8头左右的小规模为主,强调一个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区片的大范围集中发展,从而形成可观的产业规模。这一思路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适合家庭分户经营的现实,故而迅速发展起来。而在此基础上,数十头甚至上百头的大户也在发展中涌现,使得农户个体规模与产业整体规模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张掖市规模养牛户达到3.5万个,规模养殖量占总量的75%以上,初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三是坚持分散繁育集中育肥的产业内部分工。母牛放在农户养,吊架子亦放在农户,催肥环节相对集中。基本形成了繁育、吊架子、育肥三段式的合理分工和千头、百头育肥场及育肥大户的梯度育肥网络,构成了以场带户的良性循环。一般农户养一头母牛,年纯利润在1000多元,而育肥一头牛净利润600—800元,年可出栏2-3槽,基本概念是养牛一个月净利润100元,产业利润分布合理。更重要的是三段式的分工形成后,产业各环节紧紧相扣,搞繁育的农户成规模的销售牛犊给吊架子的农户,而吊架子的农户又成规模的销售架子牛给育肥大户和育肥场,育肥场又与屠宰场直接对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及由此造成的利润损失。
四是坚持有效的产业扶持。为了做大肉牛产业,甘肃用了20年时间坚持肉牛杂交改良,最终实现了当地牛的品种从役用到肉用的完全转变,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一个恒久的产业思路,更要有长久的政策支持。为了转变当地传统的放养方式,从冬季低温严寒的实际出发,政府组织专家创造出了温棚养牛模式,牛舍可建在农户院落,每栋存栏8—10头,政府统一规划图纸并适当补贴,农户分户建设。如甘州区,对发展温棚养牛的农户每户补贴砖2000块,水泥1吨。为了促使肉牛产业长久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大力健全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张掖全市冻配输精点多达214个,每年引进冻精15万支,改良受配母牛达7万头,牛改授配率85%、受胎率90%、繁活率95%,良种牛比例达85%。正是由于对产业的全方面扶持和引导,从而加速了产业的成形与壮大发展。
沉甸甸的思考
这次到河西走廊学习考察,长途跋涉3000公里,在火车、汽车上度过了漫长的旅途。充分利用这漫长的旅途时间,对所见所闻细细回味、细细思考,及至回归后的认真分析研究,对于肉牛产业的发展,我们觉得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首要思考的问题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中国肉牛协会会长陈幼春来宝鸡时曾讲:秦川牛的出路在高档化。从甘肃的情况看,经过20年的杂交改良,作为当地的传统黄牛品种—河西黄牛被彻底杂交改良而消失,代之的是杂交肉牛多元体,其血缘较复杂,以西门塔尔特征较突出,是一个适合肉牛生产的实用型品种,特点就是生长快,体形大,其肉质正好符合当前的大众化消费需求和冷鲜肉出口。也就是说,甘肃肉牛产业发展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定位于中低端的大路牛肉产品,走的是“以时间换效益”的路子,即大幅度缩短肉牛生长周期从而增加效益,而非价格的提高。其肉牛生长周期整整比秦川牛缩短一半。鉴于此点,陈仓乃至陕西肉牛产业发展的定位非常重要,如果也走中低端的冷鲜肉市场,则秦川牛的全面杂交改良必不可免,最终有可能以秦川牛被杂交同化甚至消灭为代价;如果走高端路线,则必须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唱响秦川牛品牌,以高价格求高效益,但这一品牌的创建之路必将艰辛。显然,我们不希望秦川牛这样优秀的肉牛品种走低端化路线,但在杂交肉牛面前,秦川牛发展的不利局面将难以改变,“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的发展定位将是上策,也是难以逆转的大趋势。
第二个思考的是产业发展模式问题。甘肃响亮的提出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口号,这是现实的、也被实践证明了是成功的。一家一户适度规模,虽然单个来讲规模较小,但一个村、一个乡却可以集中相当的规模,再到一个县则不言而喻。为了实现“小规模、大群体”,甘肃又推行了专业分工,环环紧扣。应该说明的是,肉牛产业不能算作效益很高的农业产业,因而甘肃一般的做法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养母牛、吊架子,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搞集中育肥,这一点在陕西应该同样适用。因而,要做大肉牛产业,应该以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突破口,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逐步发展一乡一业、一县一业,是现实而可行的选择。
第三个思考的是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品种改良为先,杂交改良的品种搭配大有研究之处。如用体形过大的利木赞等与秦川牛或一般黄牛杂交,犊体过大,难产率很高,发展不易。再如圈舍问题,甘肃全面推行了温棚养牛,效果很好,主要是保温性好,有效减少了御寒而造成的牛体热量消耗。当然陕西冬季气温比甘肃高,牛棚建设应借鉴研究。再如育肥牛的运动问题,甘肃的做法是不运动,固定栏位饲养,防止运动消耗体能和引起打斗伤害。秦川牛能否这样,有待研究。再如公牛的阉割问题,甘肃的经验是不阉割,否则生长速度大减,而陕西的不少地方依然在搞阉割。再如扎鼻环,甘肃不主张,因其影响牛的进食。还有饲料问题,法国专家一到陈仓就说,这里的牛普遍营养不良,草料配比要研究,饲喂水平要提高。等等。
第四个思考的是产业发展的扶持问题。坚定不移的产业思路是至关重要的,而可行的扶持措施必不可少。甘肃20年坚持不懈的走杂交改良之路,终于初见成效,与有效的扶持密不可分。秦川牛的发展,能否以有效的措施长期给予扶持非常关键。政策上优惠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贴息信贷、示范初期的生产设施补贴、培训、奖励等。再如完备的技术体系,包括疫病防控问题、冷配体系、专家服务体系等,都是发展必不可少的。甘肃的肉牛产业起来后,不少的畜牧兽医人员成了高收入阶层,技术服务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产业发展又推动了技术服务,达到了良性互动。
陈仓肉牛产业发展之路
2007年,“肉牛产业振兴工程”作为陈仓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工程之一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背景:首先,有基础。在此之前“10万头肉牛产业带建设”一直是区委、区政府所倡导的,陈仓区肉牛产业较为集中的分布在西部山区9个镇,核心的3个镇存栏均在万头,主要村户养3—4头,群众基础很好,这是做大产业的基础所在。其次,有优势。西部山区地处秦岭与陇山山脉交汇之处,山大沟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但土地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富余劳动力较多,畜牧养殖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无工业污染,生态优势更为突出。第三,有条件。宝鸡市正在举全市之力而实施“突破西山战略”,在当前重点解决了水、电、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问题后,主导产业培植与农民的长久增收是当前和今后的核心任务,发展肉牛产业正当其时。第四,有前景。目前西部山区肉牛产业虽受品种、饲养方式、效益等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相对缓慢,但肉牛市场前景大好,干部群众积极性很高,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必将实现这一产业的较快发展。
关于陈仓肉牛产业的定位问题。从实际调查看,陈仓肉牛品种较杂,以土杂牛为主,纯种秦川牛寥寥无几,牛体小、生长慢、体偏瘦是主要问题。因而,从这一实际出发,将陈仓肉牛产业定位在快速育肥的中低档牛肉生产上较为适宜,大胆推进土杂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优先提高生长速度,逐步壮大牛的个体,提高肥牛比率是可行的路线。
关于陈仓肉牛产业的基本思路。应坚持“强化三大抓手,谋求三大突破”。
一是以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要抓手,尽快谋求陈仓肉牛产业规模的突破。这一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陈仓肉牛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经济条件差,一开始就大规模养殖,非常困难;其次,从现有规模到适度规模(每户8头左右),很容易达到,且效益不错;再次,西部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场院开阔,适度规模的圈舍条件基本具备,不需在此方面花较多的投资。以家庭适度规模为基础,推行“一村一品”,很易达到相当规模。2007年全区选取3个核心镇的10个专业村率先来做示范,力求取得实效。
二是以品种杂交改良和饲养技术改进为主要抓手,尽快谋求陈仓肉牛产业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其目标是尽快实现牛的品种从役用到肉用的转变,牛的饲养方式从放养到舍饲养殖的转变。这一点主要包括,加速肉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缩短生长周期,提高育肥效果;全面改进放牧模式,推行家庭舍饲养殖及温棚养殖;大力推进秸秆青贮、苜蓿种植,提高饲喂水平等。
三是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加强技术服务为主要抓手,尽快谋求陈仓肉牛产业体系建设上的突破。现在龙头企业已有,关键在原料生产。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能有效改善农民分散饲养的若干弊病,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也有利于加强与龙头企业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利润流失。技术服务是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的弱项,尽快健全服务体系,提高农户技术水平,特别是搞好配种、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等关键技术服务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于扶持产业的具体举措。可以从行政层面和技术层面两大方面概括。在行政方面,优先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对大户进行扶持,争取专项对饲草加工机械进行补贴,还有冻精补贴、牧草种子补贴,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奖励大户等。在技术方面,主攻品种改良、舍饲养殖、饲料改进、技术培训、种植业结构调整、疫病防治等。为加速杂交改良步伐,可以考虑从甘肃批量引进杂交基础母牛,并对引进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以示范为切入点,做好示范求突破,先期抓2—3个村,扶持80—100个大户,示范带动核心区,辐射整个肉牛产区,促进陈仓肉牛产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并为全省肉牛产业开发做出积极的探索。
甘肃河西走廊肉牛产业考察散记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