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LEDENGIN创始人阎先涛


     2月28日,我们访问了LedEngin公司,并对创始人阎先涛先生进行了访谈。

     西安出生的阎先涛在山西下乡期间就崭露出对于技术工艺的天赋。山西运城地区使用黄河电机泵200多千瓦扬水,却总是出故障。从小喜欢无线电的阎先涛就设计了星三角自动启动装置,甚至和当地的物理老师一起办厂,批量生产并向周围的公社大量销售。产品直到十几年后还在当地大量使用。

     凭借这一在当时实际上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创举,阎在当地出名了,召开了各种现场会给予奖励,也借此机会获得了参加解放军的机会。在军队中,阎发现战备条件下电池故障率极高,就想到了快速充电的点子。他在当地一些清华、北大学生的支持下,利用图书馆的各种技术书籍,把快速充电设备搞了出来并投入生产。成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之后,外界还以为这是教授的研究成果,但当时的阎只有中学文凭。

     恢复高考之后,复员后的阎利用2个月的时间复习功课并考上了国防科大。由于数学成绩优异,他被分配到固体火箭专业。毕业以后,阎从事固体燃料推进火箭设计工作,直到1988年通过选拔考试获得了出国资格,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了纽约石溪分校,也就是杨振宁曾经呆过的地方。毕业后他前往美国的休斯公司,从事汽车电子芯片设计工作。

     在工作当中,由于深厚的材料力学背景,阎先生帮助LED部门解决了不少芯片问题,并成为硬件专家文员会的成员。阎先生积累了大量解决生产过程中工艺问题的经验,这些知识本身并没有专利,也和其原本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为其日后另起炉灶自己创业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之余,阎先生逐渐把兴趣转移到了LED上,并很快深入到了前沿领域,2003年做出了远远超过当时工艺水准的芯片原型。于是有人向他建议出来创业开公司,并将他的情况告诉了硅谷的风险投资者。嗅觉敏锐的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卢克修立即请他来做介绍,并当即许诺投资。这时,一般的创业者往往会观察一段时间,并寻找其他条件更优厚的风险投资来抬高价码,而阎先生则认为时间宝贵,做不出来产品再好的条件也没有用,就说“这些东西我不懂,我也不想花太多时间,条件就按照硅谷惯例,只要你觉得公平就成。”就这样和风险投资达成了合作协议。风险投资当时就帮他联系了律师事务所,帮他按照相关法律,避免利益冲突,并订出了创业时间表,包括什么时候辞职、怎么交辞职报告、什么时候递交专利申请、什么时候建公司等等。原公司的老板自然要挽留阎先生,许诺更好的工资待遇、股票期权和升值等等,但看到阎先生去意坚决,自己也是创业者的老板表达了理解和支持。

阎先生向我们展示样品性能

     2004年底,阎先生离开休斯到达硅谷。这时,风险投资就已经帮他安排好了房子,办好了支票和账户,用阎先生的话说就是“吃完饭,钥匙一拿,带的毯子一铺,就睡进去了”。第二天,专业人员就根据法律文件制订了公司章程,完成相关注册手续,并很快招聘了所需的管理人员,组建了管理和技术团队。公司快速组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重要考核指标,并融到了第二笔风险投资,达两千万美元。目前,凭借在生产工艺上的绝对优势,阎先生公司的产品已经远远地把同行产品和美国未来的行业标准甩在了后面。例如,当前包括飞利浦、欧司朗在内的很多公司的LED的温升只能做到7度/瓦,而阎先生可以做到1度/瓦,从而把功率很轻松地提高到35瓦、2000流明的水平,大大超过了美国2010年即将推出的LED标准:3度/瓦和1000流明的水平。阎先生打算利用当前的机遇和技术优势,在国内开辟更广阔的舞台。

阎先生向我们讲解产品设计生产流程

     阎先涛的经历给了我两点触动:第一,一个人对于技术的痴迷可以到这种程度。正如开头所说的,他天生就是一个工程师。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虽然环境、工作内容一直在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对技术和工艺的追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往往比其他工程师更进一步,不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更注重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品化和商品化。这种精神是非常少见的。第二,这样一个痴迷技术的人,往往在产业、商业领域并不成功,因为他们很少有经营管理的天赋和后天学习的机会,但是硅谷的广大风险投资、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非常适时地弥补了这一点。从阎先生的经历中同样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提供的往往不只是投资本身,而是在创业过程中几乎一整套的服务。我想,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可能在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硅谷地区良好的创业生态使得工程师创业的成功率和生存下来的概率大大提高,这绝对是硅谷成功的秘诀之一。

从左到右依次:李树、梅泽群、阎先涛、王德禄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3-08 | 访一生只在中关村和硅谷生活的谢青
2009-03-02 | 访硅谷著名的育成中心“橡子园”
2009-02-28 | 访问徐郁清女士
2009-02-27 | 访聚光科技公司CEO姚纳新
2009-02-23 | 在硅谷搭建人脉网络
2009-02-16 | 大批硅谷精英已回归中关村
2009-02-12 | 破解中华文明在硅谷发展历史中的密码
2009-02-05 | 你是企业家,商人,还是职业经理人?
2009-01-28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
2009-01-19 | 轿辰未来愿景
2009-03-03 | 硅谷访问斯坦福咨询教授王捷
2009-02-25 | 从硅谷到128号公路,再到中关村
2008-12-17 | 科技咨询业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008-11-12 | 创业创新使天津更有希望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08-09-22 | 创新,怎么都行
2008-09-19 | 后奥运时代,中关村将走向何方?
2008-06-06 | 要用三十年的视角来看中关村二十年
2008-03-17 | 谈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2007-12-17 | 培育“中国增长极”,承载新的历史使命
2008-03-05 | 重回硅谷与风险投资基金对接
2007-04-09 | 澄清我国的创业投资中存在的误区——1998风险投资进入中国‘98高层研讨会发言
2009-03-07 | 探访硅谷第一个华人企业家李心培
2009-03-06 | 在硅谷踏访华人足迹
2009-03-05 | 访硅谷联合投资董事长拉塞尔·汉考克
2009-03-04 | 与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所交流
2009-02-26 | 访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两任会长杨俊龙、曾衍嘉
2009-02-24 | 参加硅谷指数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