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的中产


陆小虎

 

闲来无事,在网上溜达。看到FT中文上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调查,虽然时隔很久,不过读来仍觉新鲜。阶级在过去几十年大陆中文语境中彻底被搞成了破鞋,没有几个人愿意提起,不过中产,可是当下时髦的热词。

 

据说在国外马路上你随便拉个人都敢说自己是中产。美国汽车修理厂的维修工,保险推销员,印度星级酒店里端茶倒水的服务生,动辄满脸自豪地说自己是国家的栋梁,中产的一员。我估计说话者要在中国,不被唾沫星子淹死,也会能被周围的白眼挖死。

 

中产在中国的难产,除了过去几十年里根深蒂固的出身问题之外,还因为当前国人身处的这个极端扭曲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即便被炒得烫手,可中产的定义是什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恐怕没有人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公认服众的标准答案。草芥如我的一般人印象里,中产,起码要城中有房有车,平时工作轻松稳定,周末郊区游乐消遣,体力是肯定不会出的,脑力也仅限于每天签署已阅、同意之类的关键词。五一十一的假期中,中产们想出游出游,想在家在家,春节长假起码要去北美欧洲的旅个游,最不济的恐怕也得海南三亚。社会地位更是肯定没的说,家人遇上死人住院之类的,一定能找到门路关系,不劳烦自己亲自排队跑腿。

 

当然我们的精英专家们肯定不能这么下定义。厉以宁说,拥有两套房子的可以称作中产;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曾把年收入6万--50万人民币的家庭定为“中等阶层”;网友们自己评价到月入8000,有房无贷,存款高于半年收入;记者们意淫说,常年龟缩在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就算中产。

 

我时常痛恨羞愧于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阶级立场,自己做梦都希望能够脱离祖宗十八代以来的贫下中农成分,早日进入中产阶级。可对照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标准,自己只能在这种专家、政府、媒体和网络的定义中间上蹿下跳,时进时出。按厉以宁的标准和当前的房价,我保守估计自己要为进入中产再战20年,按照政府的标准我小鹿撞胸地惊喜于自己完成了祖祖辈辈的夙愿;按照记者们的说法,我忝列其中,按照网友们的说话,我则要继续奋斗。

 

可一个成熟如美帝国主义的社会机制下,中产阶级除了刚性的收入标准之外,他们是否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和政治学范畴里的理论意义呢?就像当前国内热议中产就是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缓冲社会贫富分化拉动消费刺激内需一样。和为富不仁的寡头以及一贫如洗的下层相比,中产,更应该起到稳定社会,推进发展的宏大历史作用,不是吗。

 

其实溯本求源,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阶层,应该在整个橄榄球的社会体制中,扮演着稳定器和缓冲剂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里,身为知识分子中的士大夫和遍布广大农村社会的乡绅阶层,就扮演着“中产阶级”的社会角色。考察中产,大可将这些前辈们的社会角色分工和历史责任使命做个解剖。他们不但自己主观上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主动承担整个社会赋予的角色任务,而且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公认和拥戴,政令上通下达,道德率先垂范,真正起到了金字塔顶端统治力量和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缓冲纽带作用。只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不曾遇到近百年来之变局,剧烈的社会变动完全摧毁了士绅阶层。

 

反观当前社会,在经历了80年代的理想幻灭之后,除了钱和钱,已经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得到全社会公认的标准,来衡量某个社会阶层。正是这样滑稽可笑的原因,所以才有了如此众说纷纭的中产标准。其实,我们给中产划个圈,什么标准都缺,唯独不缺的就是钱。中产,没有足够的社会尊重,当然一小撮的所谓阶层人士的所作所为也不不值得其他人尊重;中产,没有足够的历史贡献,因为他们在如此顽冥的社会现实下,也无法做出任何历史贡献;中产,如果敢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动辄当街叫嚣为民请命,则有被跨省追捕甚至被自杀的危险,当然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种人已经珍惜得如同外来生物。至于上行下效,上通下达以及道德垂范,我们就自己捂着鼻子放屁算了。

 

如此之下,当然也就有了伪装成艺术家的洪晃和广大中小企业主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资本家,仅仅算是中产,但绝对不是中产阶级,当然也就有了记者、作家们一再声称自己仅仅是文化无产,绝非中产,也就有了医生、律师们坚决否认自己是中产,充其量只是收入上的中间而已。这和国外中产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主动坦白,形成了多大的反差!

 

其实在我看来,中产嘛,独立、自由、不惧阉割,钱应该是最次要的。而正是我们这种概念常识性的缺失,才让中产这个在西方橄榄球社会里关键时候硬得起来的“腰”,变成了我们当前哑铃社会中连接贫富两极的“线”。只有这根“线”变成了“腰”,我们也才有了讨论中产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