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条新闻: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齐中熙)“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国企上榜比例大大提高,有1/3的参与者将国企作为求职首选。这是自2002年这项调查开展以来,国企首次超过外企成为最受中国大学生青睐的企业类型。
(详情请点击: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8/03/content_11818686.htm)
看到这条新闻,发表一点感想:
国企为什么能超越外企成为大学生求职首选呢?想想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开启的国企改制,当时国企几乎成了下岗的代名词,几年功夫,国企又成了“香饽饽”了?
我们先来看看最佳雇主前50的榜单:
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TOP50排行榜
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2宝洁(中国)有限公司
3海尔集团公司
4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伪民企)
5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6 Google
7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8联想集团
9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10百度
11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12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3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4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5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8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9强生集团
20中国工商银行
21中国建设银行
22中国人民银行
23国家电网
24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25 Panasonic集团
26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27毕马威中国
28联合利华
29美的集团
30海信集团
31通用电气
32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33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4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35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36普华永道
37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38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39网易公司
40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41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42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43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44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5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46中国农业银行
47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48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49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50易安信信息技术中国研发集团
从以上榜单可以看出,大部分上榜的国企处于垄断性行业,如电信/银行/石油/电网等。这些行业都是民营企业限制进入的行业,因为垄断,处于这些行业的国企都有超额的垄断利润,其员工也有比其他行业更好的收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企成为就业首选。难道民营企业收入就低吗?我想,在同等收入下,民营企业的员工一定是比这些垄断行业更累的、压力更大的。
那为什么外企没前几年风光了呢?我想有两点原因:一是部分外企进入中国后,逐步被同化,染上了压榨员工的陋习;二是随着中国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外企逐步失去昔日的光芒,在更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带动下,外企丧失了早前的神秘感;还有外企时不时被相关部门整上一把,如GOOGLE前段时间的遭遇,让人觉得衙门里得有个人罩着才行,不信你看看李开复后来和谁合影了。
其实国企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与近几年大学生争相考公务员是一回事,图的无非是两条:稳定、待遇好。这也说明,民营企业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获得平等的待遇,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还是堪忧的;同时,民营企业对员工的重视还不够,把一个人当两个人使是不能长久的。
我想,什么时候大学生将民营企业作为就业首选了,什么时候中国经济才真正实现了腾飞,才会不断诞生像google, apple这样的公司。
20090807补记:
关于国企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的话题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今天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一个“国进民退”的专题,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国企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
国进民退潮(来源: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网站)
金融危机成了一次洗牌的机会。为了刺激衰退中的经济,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上半年高达7万亿的巨量贷款更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不过,这些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关系,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主要针对“铁公鸡”——铁路、公路和基础建设,而这些领域大都由国有企业把控,7万亿的巨量贷款更是主要针对大型国企,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入了股市和房市,民企所能做的,不过是跟风在股市和房市中炒一把短线而已。于是,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了——国进民退潮,手握巨量资金和优惠政策,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往往活得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企比民企效率高,他们的优势在于政府和银行的支持。
亏损的国有企业山东钢铁强行并购了盈利的民营企业日照钢铁,盈利的民营企业沙钢想要寻找亏损的国有企业钢企却不得其门而入。这一正一反两个案例,正是“国进民退潮”的真实写照,在资源密集型行业,或者行政垄断性行业,国企正在展开新的一轮的并购,只不过这种并购,不是基于通行的市场逻辑,而是基于权力和对资源的垄断,有人称之为“新公私合营”。这个现象是好是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基于经济学常识,鼓励创新和充分竞争的机制要比垄断要好,因此也不难对这一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专题分析了国进民退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它可能对中国经济发生的影响。
相关文章:
逆市而行的新一轮“国进民退”
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民营经济的崛起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经济危机之中,本应利用此次机会深化体制性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但如今的做法却正好相反,如何带动社会投资,看不到办法。
吴晓波:中国民企错失的半年
在目前的学界出现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又很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营企业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消费和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这种两段论让人想起一个比喻:好比一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父母把好吃的都给了大儿子,然后对二儿子说,这个家要维持下去,就全靠你了。
陈志武:国进民退阻碍中国经济转型
从基础制度的角度来阐释:为什么说只要中国还是以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等)为主体,还是让征税权不受制约,还是让政府在经济中继续唱主角的话,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就会非常困难。
金银花迷局
当民企面临内忧外困时,该何去何从?
莫让国进民退成为国企改革的尴尬结果
大型国企频繁亮相所表现出的另一方面含义,那就是国企改革过程中正在形成的国进民退的尴尬局面。大型钢企收购中小钢企,形成了区域化的大型钢铁集团。之所以尴尬,是因为在快讲吐了“经济危机条件下”,这样的做法拯救了濒临死亡的中小钢企,但是区域化的大型集团在国内的竞争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所在区域政府的行政偏向又会将这些企业推向赤裸裸的垄断经营。
茅于轼谈如何应对危机
我们中国的问题,要保八没有太大的必要,而且现在也保不住,问题是GDP掉下去也不要紧,我们只要把结构调整好了,如果老样子还是老结构,GDP再高也走不出困难,目前的办法花了四万亿,这个钱怎么用呢?是不是调整了结构呢?我们结构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太高,消费太少,现在这个四万亿大部分是用来投资的,不但不能解决结构的调整,反而强化了老结构,使得以后的调整更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