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的无奈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于2007年9月16日至9月22日在签署相关承诺书的国内包括北京、青岛等108个城市相继举行。按照主办单位的愿望,是希望通过设立这样一个日子,引起社会公众对“绿色交通与健康”主题和减排的关注。这一愿望无疑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刚刚在联合国总部召开了以减排为主旨的全球气候峰会),也确有成效,据说,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因此,这一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追捧。

  问题是,在短短的一周(落实到一个具体城市实际只有一天)之外的50周(364天)时间里,有多达3300*364=120.12亿升燃油被消耗,109.2万吨有害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而数百*364≈10万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

  由此可见,这个“无车日”能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人们常把美国称为“轮子上的国度”,是形容美国人对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的依赖程度。事实上,以中国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国人车辆的保有量以及越来越依赖车辆出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距离这一“荣誉称号”已为时不远,以致去年奥运会期间,为减少城市车辆总量,北京市有关当局推出了单双号行车制度,看上去这一设计似乎完美无缺,但是,不少私家车主再度购置第二辆、第三辆车,以规避限号的行为,大概令制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始料不及。以青岛这样规模的城市为例,每天有多达数百辆新车排队等待挂牌,新增加的车量,所造成的排放问题,以及交通拥塞、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已经日趋紧迫地提到了各级管理机构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一些城市的公路建设60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青岛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632公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别达到702.6公里和978公里,继续保持全省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首位,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一小时经济圈,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道路拉动下,相关地区的相关产业,如汽车制造及销售维修、燃油、公路设施、餐饮、旅游等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将产生更大规模的行车流量,在一个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的城市里实现一小时经济圈,在看到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尾气大量排放等所造成环境污染的代价。

  虽然有“无车日”的良好初衷,虽然有限制车号的措施,但是,在速度、便捷和利润面前,什么样的设想和措施都显得非常无奈和无力。减排和发展,似乎成了一对冤家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