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逆势而上,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
美国《纽约时报》2010年1月7号文章:逆势而上,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 记者:莎朗-拉芙兰瑞(SHARON LaFRANIERE)47岁的生物学家饶毅2007年离开美国西北大学,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主任,他将中国的寻找自我与美国的自我满足文化作了对比。
美国《纽约时报》2010年1月7号文章:逆势而上,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 记者:莎朗-拉芙兰瑞(SHARON LaFRANIERE)
施一公教授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后担任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
2008年,当顶级的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授予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施一公1000万美元科研经费时,美国的科学家却并未感到过于意外。
施一公的分子研究理论为癌症治疗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占了整整一层楼,每年经费有200万美元。
真正的意外,实际称得上让人震惊的事情却发生在几个月后,施一公博士,这位在美国居住了18年的美国归化公民,宣布自己为了追寻科学事业要返回中国。他拒绝了1000万美元资助,从普林斯顿辞职,回国担任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直到今天,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回到中国,特别是处在我那个位置,放弃我拥有的一切,”他说。
“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Robert H. Austin)说。
中国的领导人可不这么认为。决心要扭转改革开放30年人才外流的趋势,他们正利用充足的财政资源还有国家荣誉感来吸引科学家和学者回国服务。
对许多中国学者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仍是学习和做研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但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的要快。
中国在科研上的投资稳定增长已达10几年,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虽然美国将GDP的2.7%投入到研发过程,但中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要高许多。
中国本土科学家也面临和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在过去十年里他们每年出版的科学论文数量翻了三倍。2007年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据《中国新科技优势》一书作者丹尼斯和曹聪(Denis Fred Simon and Cong Cao)说,中国单在新兴的纳米科技领域就有5000名科学家。
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年一份报告认为在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几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以及向全球提供服务的能力上,中国将超越美国。
“随着中国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越来越高效,让我们拭目以待,”报告写到。
数量不等于质量,尽管投资巨大,但中国在许多科技领域仍旧落后。还没有一位在中国出生的科学家因其在大陆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尽管有几位华裔科学家因其在西方的研究获奖。虽然数量大幅增加,2008年美国颁发的专利榜上,中国仅排名第十位。
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能够支付海外留学费用,大量中国学生出国留学,2008年有近18万人,几乎比2007年增长25%。中国政府统计数字显示,过去十年,每四个出国学生仅有一名回国。在美国取得科学或工程博士的学生是最不愿回国的。
尽管如此,中国近期开始进行反向拉动。过去三年,像施一公这样的知名科学家开始回流。他们回国是带有使命的:撼动中国任人唯亲和庸才当道的科研文化,这常常被认为是阻碍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
他们被自己的爱国心所带动,他们希望成为改革的催化剂,他们深信政府会支持他们。
“我感觉自己欠中国一些东西,”42岁的施一公说,清华大学学生认为他很关心学生,很会鼓舞人。“在美国,几乎所有事情或多或少都安排好了。我在中国做的任何事的影响,可能是美国的十倍甚至百倍。”
他和其他离开美国的华人并没有大部分美国人设想的那么后悔。尽管他被许多顶级美国大学追捧,在普林斯顿的学术排行榜呈上升势头,施一公教授说他相信许多亚洲人在美国发展都会遭遇“玻璃天花板”。
47岁的生物学家饶毅2007年离开美国西北大学,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主任,他将中国的寻找自我与美国的自我满足文化作了对比。美国驻华大使馆让他说明为什么要放弃美国公民身份时,他回复说美国在911袭击后失去了自身的道德领导力,但“美国人仍然沉迷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伟大狂热中”。
然而重新进入中国被政治化的科学界很有挑战。一些没有优秀背景的科学家攻击海归学者。上个月中国科学院两年一次的院士选举时,施一公和饶毅落选。大会也没有认可著名的生物学教授王晓东,他最近离开德克萨斯医学中心回到国家生物科学院。
此事蔓延到了中国博客圈,施一公被攻击说他不真诚不值得信赖。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忠武(音)一篇博文就说,应该把施一公排除在任何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项目之外。“请牢记,他是外国人。”
“过去的一年半对我来说就像十年,”施一公说,他觉得那些批评让他想起文革。“我很庆幸我还活着。”
不过海归也有支持者,包括大学校长和中央的一些官员。施一公和饶毅就帮助党中央起草了招聘海外高级科学家、企业家和其他专家的计划,这是政府最近吸引学者归国的典型行动。
2008年5月,施一公接到邀请,到中南海为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其他高层领导就中国科技的未来做讲座。
饶毅说政府在资助科学上态度很真诚。他说挑战在于确保明智的安排资金,不要简单发放给那些官僚主义者。
5年前作为美国西北大学科学系主任,饶毅在英国期刊《自然》发表同样论断。他在文章中说在发放科研经费时,关系常常压倒能力,他建议废除中国科技部,让更有声望的单位发放科研经费。
他的批评言论在中国曾被禁止。但去年10月,官方的中国日报以《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对饶毅进行了报道。
“注定这是场苦战,”曹聪说。“他们是优秀科学家。他们必须形成关键多数,才能改革这个系统。要是他们没做到只能离开。”
施一公表示自己很乐观。2年内他录取了18名博士后,几乎全来自美国。每一个都开始进行独立实验。他说,不超过十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将扩大四倍。
施一公也不否认清华的科研水平无法和普林斯顿比较。他将清华比作美国州立大学水平。
他说,“但再过些年,我们能达到普林斯顿的水平。”(编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