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食品安全最最大!


  2月3日,陕西省公安厅通报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公司“毒奶粉”案件的侦办情况。然而2月9日,购买了问题奶粉做奶糖配料的广东真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出示了奶粉销售时的检验报告复印件:报告称送检奶粉三聚氰胺项目检验合格,陕西省渭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管理科科长张宏森,对此事回应说,该检测报告无误。确实是由渭南市相关部门出具的乐康乳业生产奶粉合格的质检报告。不过,这份报告的性质是“委托检验报告”,而非“抽查检验报告”。

  从这些官员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下政府官员的素质如何?不是每天学习科学发展观吗?难道学习成这个样子了吗?与其说只对“样品”负责,还不如说只对官帽负责,只对金钱负责。况且,这样样品从何而来还值得推敲,如今官场的权钱交易横行,说不准这些样品有可能是唯一检验合格的产品。

  既然质监部门只对委托方送检样品负责,而不管真正的产品质量如何?试问质检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既然对于发生的问题没有反省自问,反而振振有词地推卸责任,那质监部门是干什么的?既然质监部门只对样品负责,那人们是不是就是只吃样品呢?那么质监部门就只是进行样品检验收费的机构吗?既然,质监部门不能履行质量检察监督的职责,这个空头衙门只是个摆设,那国家是否应该考虑撤销这个部门,也为纳税人节约点,或许还能为贫苦百姓多分一杯羹呢?

  近几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回顾

  (注:以下事件部分内容摘取自价值中国网

    地址: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41561&;;PageId=2)

  “阜阳奶粉”事件

  2004年4月前,大量营养素含量低下的劣质婴儿奶粉从郑州、合肥、蚌埠和阜阳批发市场流入阜阳农村销售点。安徽阜阳市发生189例婴儿患轻中度营养不良、12例婴儿死亡的恶性事件。

  从阜阳奶粉事件看,奶粉等食品监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比如负责食品安全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县级政府没有分支机构。在农村地区,市场准入门槛低,市场经济自我制约能力弱,食品行业的注册程序、信息发布马虎,都给监管造成难度。此后,要求《食品安全法》尽快出台的呼声越发高涨。

  “苏丹红”事件

  2005年3月2日与3月3日,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化妆品检测中心对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批次为“2003年7月7日”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进行检测时,首次发现“苏丹红一号”。

  在对苏丹红源头的追溯中,食品安全监管难题凸显。针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漏洞,一些地方开始建立和完善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同年,北京市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作为重点项目列入立法计划。

  “孔雀石绿”事件

  2005年6月30日,一篇题为《食品安全再拉警报 孔雀石绿毒浸鲜鱼》的报道,用于水产品养殖、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学制剂——孔雀石绿被发现污染水产品。

  “孔雀石绿”事件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针对类似于“苏丹红”和“孔雀石绿”等危险品的市场监管问题。7月7日,农业部下发《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兽医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9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实施《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孔雀石绿检测方法出台。

  PVC保鲜膜事件

  2005年10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以《全球禁用日韩致癌保鲜膜转道中国》为题报道称,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含有致癌物质,有害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我国一些超市的生鲜产品,如蔬菜、水果及熟食包装大量采用PVC保鲜膜,LG、三菱、三荣这3大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近80%的份额,它们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产品。

  禽流感疫情

  2005年上半年,青海境内的候鸟群出现禽流感案例。10月份以后,内蒙古、安徽、湖南、湖北、辽宁、新疆等地都出现疫情。11月7日,国家工商总局又召开市场防控禽流感指挥部会议,讨论并修改《市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加大对活禽市场的监管力度。禽流感的蔓延,暴露了以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养禽业的弱点和弊端。因此,专家呼吁急需推进饲养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一家一户零星散养的传统习惯,引导养殖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行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苏丹红鸭蛋事件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IV号。多头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道难题。以前食品安全管理由农业部负责种植、轻工部负责加工、内贸部负责销售。机构改革后,农业部负责种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保健食品审批上,卫生部主要针对餐饮业进行检查,商务部,以及国家质监总局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也都涉及食品管理。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

  2008年9月10日,陕甘宁等地出现多个婴儿患肾结石病例,疑为食用问题奶粉所致。11日,卫生部证实,经调查,高度怀疑三鹿集团旗下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同日,三鹿集团承认奶粉受污染,全部召回8月6日以前产品。实际上早在2008年3月,已有消费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的质量问题,直到9月才作为问题开始处理。预警机制的失灵,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暴露出的重大问题之一。

  毒奶粉重出江湖

  2009年年底,先是陕西金桥乳业公司,当初并未将查出的有毒奶粉销毁,而是当作宝贝保存下来,申请复检时竟然“合格”,重新包装之后,再次流入市场。无独有偶,上海熊猫乳品公司也被爆出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标奶粉,而且知道真相的多个执法部门一直为企业“保密”,瞒报长达八个月之久。

  在此轮“毒奶粉”事件中,能够舞拳弄棒的公安、工商、卫生、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当地政府等多个身影再次出现,管理层虽然提出了“无缝衔接”概念,但在具体实施中,“统一监管”还相当乏力,正因为如此,08年三鹿事件存在库房里的“原料”才会无人监督销毁,流入市场才可以堂而皇之。

  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你会发现,在“舆论”的强力鞭笞之下,三鹿集团前董事长田文华才被捕受审,时任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09年11月13日,“结石宝宝之家”网站创办人、一直坚持维权的受害患儿家长赵连海,以“寻衅滋事”的涉案罪名遭警方拘留,38天后正式被捕。紧接着,石家庄法院裁定三鹿集团破产程序终结,三鹿对普通债权的清偿率为零。

  然而,人们低估了权力的邪恶力量。随后人们发现,因奶粉事件辞职的质检总局原局长李长江重新履职,担任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专职副组长。在李长江担任质检总局局长的七八年时间里,食品安全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伤害了无数国人的生命和健康,让中国食品在海外臭名昭著。(局长大人重新履职,看来中国的人才太缺乏了?)

  从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卫生事件来看,利欲熏心的黑心商人为赚取不法钱财是一个理由,而更重要的是黑心质监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所致。如今,我们的食品卫生环境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必须有人为此“埋单”,必须有人站出来为此负责。既然政府相关部门是依靠纳税人的钱养活了你们,你们就应该为百姓负责,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不应该强行再收取任何名义的费用,只有这样才能脱离利益链。天大地大,食品安全最最大!权力再大也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为此,要是真心为民的政府必须建立以责任制为基础,分工明晰、责任明确、权威高效,决策与执行适度分开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绝对强化”行政机关监管不到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建立畅通便利的消费者维权渠道。

  不过,我们欣喜的看到,2月9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高调亮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担任李克强,回良玉、王岐山为副主任。李克强在会上讲话时强调,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依法加强治理整顿,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看来,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推到了较高的重视程度,但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亮相,能够让食品安全问题不在伤害善良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