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摘录了《思维与智慧》上的“读书断想”一文,觉得不解渴,今继续摘录《新世纪图书馆》“读书贵在质疑”及《图书馆》上的“论孔子读书价值观”一文,与大家共享!
事有所成,须学有所成。要学有所成,在读书中有新的收获,学习方法极为重要。质疑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学者公认的治学经验。“学贵有疑”,这是明朝人陈献章推崇的观点。他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到读书质疑,因质疑涉及到社会、人们的思想等一些重要的问题而有不同的风险。在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时期、清朝大兴“文字狱”时期、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时期,谁要敢对官方的一些书籍进行质疑,就意味着被批判、入狱,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翻开中国古代历史,有许多质疑成功者。东汉的王充、南北朝的范缜、明代的李时珍都是对前人的著述大胆质疑而写出了《论衡》、《神灭论》以及《本草纲木》。他们读书如果不进行质疑,就不会写出那些千古名篇。
读书质疑大有益处。质疑能增加读书的兴趣,把人们带入增长精神力量的世界之中,打开束缚人们精神的枷锁,打破千古之迷信。当然,读书质疑并不是说对各种书籍全部怀疑,否定一切。读书质疑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质疑。
质疑和创新是紧紧相连的。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是质疑的成果,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没有质疑的创新是徒劳的。不能真正地认识质疑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作用,也就无法理解创新的作用,更无法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论断的真谛。
质疑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它只是探索真理的第一步。没有质疑是无法超过前人的。宋朝的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更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读书只有从质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这样循环反复中进行深入地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方能达到读书的目的。[摘自《新世纪图书馆》 2010年3期 原文3000余字]
论孔子读书价值观
读书价值观就是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基于自身读书需求和内容而形成的,对读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如何读好书等问题。孔子以读书为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需求满足的人生方式,这也恰恰构成了他读书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上学下达的读书目的
孔子一生博览群书,通古今、晓六艺,但他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内心的超越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即“道”。他读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能“弘道设教”的道德人。
2.文质统一的读书内容
孔子读书的目的就在于使自己和他的学生都成为文质统一,德才兼备的“君子”。因此,孔子无论是在读书的内容上还是在给儒家弟子必读教材的选择上,都紧紧围绕着这一目的。
3.安贫乐道的读书精神
孔子的博学多识与他一生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孔子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如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不仅好学,更可贵的是他乐学,如他曾明确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孔子不仅把乐学作为自己读书的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更把这种“乐”看作一种安身立命的生存方式。
总之,“安贫乐道”既是孔子读书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孔子一生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它所推崇的淡泊名利、修身养性,以读书作为自我道德和人格完善的生存方式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读书价值观的最核心的内核,为后世读书人所推崇和倡导。
4.“四结合”的读书方法
孔子非常注重读书方法,他在长期的治学和教育过程中总结的读书方法不仅是辨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比如他总结的“四结合”的读书法就是到了今天也是非常进步的。所谓“四结合”就是指他在读书的过程中大力提倡读书与思考的结合、读书与做人的结合,读书与实践的结合,博与约的结合。
孔子的读书方法是辨证的而且是唯物的,特别是他“四结合”读书法中所提倡的“一贯”、“阙疑”、“举一隅三”以及“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到了今天也是相当进步的,是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和领会的。
[摘自《图书馆》2010年1期 原文5900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