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立军:勇敢的心


乐居周刊  刘长杰

你对PM2.5的态度是担惊受怕、严防死守,还是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园田居的房子里,充满的是植物制造的新鲜氧气,你可以自由地深呼吸。”一见面,包立军就说,你在这么大的一个雾霾天前来采访,应该更能体会园田居的综合优势。

包立军是辽宁两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他还有另外两个看起来比较专业的头衔:中国房地产协会老年住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

园田居整体看起来像“绿屋子”,是他最近开发成功的绿色生态住宅系列,其核心是在城市住宅的开发过程中,在追求绿色建筑的基础上,把室外园田搬进室内,单元化地分配给每个住户,从一楼到顶楼(包括高层住宅),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可以在家中耕种的空间,实现家家有绿、户户有田。

就算困扰北京全城的时候,我们也没料到这种漂浮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竟至如此厉害。它不仅影响大气环境,引发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而且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致癌。全球每年约有210万人死于因PM2.5等颗粒物浓度上升引致的各种疾病。更为恐怖的是,当我们发现它并不仅仅只属于北京这种超大城市的时候,才发现两年来混杂着PM2.5的雾霾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并且持久而顽强。

雾霾来了,我们可以不出门,关紧窗子,开动新风系统;可以住进所谓的绿色住宅;也可以去郊外的别墅区躲避……这些看起来可行的办法,其实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PM2.5毕竟不是SARS,我们终归能躲到哪里去呢?

“我开发的住宅,基于书本上的绿色建筑标准,却比它多出来一个功能,那就是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室内的绿量。”包立军指着眼前10平方米的绿色蔬菜和花鸟虫鱼说,如果每家每户都有这么一块户内园田,那雾霾入户污染的问题就能基本得到解决。“你看外面白茫茫一片,空气是一种刺鼻的味道,而我们的室内,灰尘被植物吸附,湿度适宜,空气甜润。”

这种住宅集居住、耕作为一体,主要表现是将不同户型分割为两部分空间,一部分采用标准的住宅功能结构,另一部分则采用农作物种植结构,并采用多层防护技术,将传统房屋居住的单一属性拓展为居住、耕种合二为一,实现城里人宜耕宜居的家庭生活。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一面选背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句子,一面述说自己的开发心得,“从此,人们能够在自家的园田里种植果蔬、花卉、药材等,让都市人回归园田的梦想得以实现。”

城里人在自家的窗前屋后,侍弄一小块地,种点瓜果蔬菜,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但在一栋栋的钢筋水泥住宅里,每家每户都能有一块户内园田,四季常青,这就成为一种创新行为。

“这是一次很好的创新和探索,不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住宅品质,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指出,园田居的开发模式,验证了这种空中、室内的种植方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这种“楼式种植”,除了对人居环境有利,对种植业也是一种启发,在中国北方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这不过是“把室外园田搬进室内”,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朱中一先生的评价有些过誉。对于这样的质疑,包立军一笑:“那方便面的发明,又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把湿面条干化,然后泡发而已。面条自中国起源,后传遍世界,4000多年来,为何只有一个台湾人能想到,把本来即时食用的面条改造成随时食用的方便面?”

其实无论是方便面的发明,还是让园田入户,都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结果。所谓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越来越多的客户向我提出要求购买一楼,为的就是能种上一块园田的时候,我就想到这个问题,种菜本来是室外的事,能不能拿到室内来呢?”包立军说,这种逆向思维的结果就是园田居诞生了,它不仅解决了“户户有田”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北方“四季见绿”的问题。

创新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口号。他认为,一个企业家是否能够持续创新,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创新的习惯,二是有胆识,三是有执行力。

包立军出身军旅,1986年从部队转业,次年进入大连市政府一个部门。1990年,调至一家国有宾馆任总经理。1993年,出手组建中外合资大连星海房地产开发公司,任总经理;同年,边干边学的包立军开始策划大连世界贸易大厦项目,该项目设计高度242,地上54层,地下4层,于1996年末开工建设,2000年全部落成并交付使用。

作为大连的标志性建筑、东北第一高楼(当时),世贸大厦为54层全钢结构大厦。在世贸大厦营建之前,国内所有的钢结构高层建筑,用的都是国外钢材,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钢材,没人敢用中国的钢材。在包立军的力主下,世贸大厦成了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项目。这在当年震动极大,不但直接为公司节省了一个多亿的外汇,更为重要的是,在世贸大厦的带动下,国内其他超高层大厦从此也开始使用国产钢材,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超高层大厦的总造价。

事实上,世贸大厦的创新不仅在钢材的选择上,它的建造过程还创造了另外四个“国内第一”:第一,中国人首次出任超高层大厦建设的总指挥,原来像这种钢结构大厦,其总指挥不是日本人就是韩国人,没中国人什么事儿,人家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好;第二,中国的设计单位,大厦由东北设计院承担总设计;第三,中国的总承包方,即中建二局,原来承建类似大厦的都是日本或韩国的总承包方;第四,监理方也是国内一家公司。

大厦竣工后,项目总指挥包立军不仅赢得“包大胆儿”的外号,还为中国建筑界留下了一本极富参考价值的专著《大连世界贸易大厦钢结构设计与施工》。

“我倒是不反感这个外号,因为创新的确需要胆量。不过,创新更需要胆识。”他说,咱这不是蛮干,是经过反复调研后谨慎做出的决策。“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我们去鞍钢多次考察后发现,第一咱们的钢材是出口的,人家外国都敢用,国人为什么不敢用?第二钢厂都是进口的全套生产设备,已经不是过去的老设备了,这样还不敢相信自己,不敢用国产钢材,靠进口,那要花掉多少外汇啊。

2001年后,包立军正式辞职,出来自己搞开发。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大连华晟花园,这一次“包大胆儿”再现江湖,借款500万拿了一块别人不敢动的“庙地”,14个月后竣工售罄,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连续开发两个楼盘,均大有斩获。

2003年后,他将开发重心移至沈阳,先后开发了叠加别墅、联排别墅、高档双拼别墅、电梯洋房、跃层住宅、中小户型小高层住宅等产品。这些不同年份开发的产品,因为结构不断创新,“每一季”上市,均获市场热捧。

2009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一直顺风顺水的包立军果断地停下原有的住宅开发模式,投入全部精力研发户内园田模式。显然,这又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从提出“满足城里人归园田居”的构想开始,到项目调研、产品研发、新品发布到房屋建造,每一步他都参与其中。

他说:“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创新和再大的胆识,也是空想。”

他看重执行力,于是自己开上越野车,满东北地跑,去调研。沈阳的农业大棚基本走遍了,接下来他就跑去大连考察大棚,又往吉林、黑龙江方向去做调研。调查的结果是,室内种植,采光达到5~6小时就可行;如果土壤厚度能达到30厘米以上,最好是50厘米的厚度,蔬菜就可以生长。

上述两个主要问题清楚后,他就想到了结构问题,于是找建筑设计院研究荷载多大才能保证楼体安全。普通露台正常荷载是400公斤/㎡左右,园田居得需要多少呢?实验的结果是每平方米500厘米厚的土加上水,要700公斤,加上底层的沙层、渗水,还有蔬菜、果实等的重量,园田居最后配载1500公斤/㎡。

解决完结构荷载问题,为了满足户内园田的种植条件,在不影响居住的前提下,园田的采光、地温、室温、防水、通风、上下水管网、蚊虫防治、防根刺、土层设置、冬季采暖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迎面而来。他于是又一头扎入试验地块,和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摸爬滚打,在土里、泥里摸索,通过反复试验,精心设计,不断完善这个项目,确保户内园田种植的安全和高品质。

20126月,园田居正式面世。考虑到市场多样性的需求,园田居推出了多种不同功能的居家模式,有老年休闲式的主题园田,有纯种植式的园田,有年轻人追求浪漫生活形式的园田,也有花卉和蔬菜相结合形式的园田。

园田居一上市,就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东北市民的由衷喜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冠谦对园田居的评价是:“创造了绿色人居的典范。”而被漫长冬天困扰的东北市民,则用出手购买的方式,投了园田居一张赞成票。

在包立军看来,所谓绿色住宅,对“大家”——整个环境——是有利的,但对“小家”——每家每户的室内小环境作用有限。

自古以来,房子越盖越豪华,但无论怎么盖,都没改变房子作为居住的根本属性。“我们改变了这一点,园田居的房子除了能居住,还能搞种植,能解决吃菜的问题,能解决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还能解决小环境和大环境的问题。”

一年多来,这块既可以耕种,又可以作为客厅、餐厅、卧室、书房、画室、琴房、健身房、活动室、阳光房、儿童房等来使用的户内园田空间,为包立军赢得了若干荣誉。与此同时,园田居也凭借一系列的大胆创新,获得了国家专利及世界专利。

推崇执行力的包立军并没有就此止步,为了给各家各户的园田提供从土壤化验到果蔬的栽培、施肥、后期管理技术等一条龙服务,他深入农业大学,请来专教授,指导组建种植技术服务队。这支小而精的技术团队,在户内园田不但成功地种好了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等有十几个品种的家常蔬菜,还把板蓝根、蒲公英、灵芝、降压草等多味中草药栽培成功。现在,立体种植也成为这支团队重点研发的内容之一。

由于园田居有超过四成的100平方米以内的小户型被老年人购买,这让他又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园田居新上项目在设计和建造的时候,要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好的结构、功能和配套的设施、服务。

“作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的一名理事,我已经向研究会建议,以后的建筑,除了满足现有的绿色标准,还应该增加一条,那就是只有增加了实际的绿量,才能叫绿色建筑。”包立军说。

对于包立军来说,创新就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正如其所推崇的亨利·福特所言:“不创新,就灭亡。”

 

对话包立军:

本刊记者  刘长杰

H:园田居项目除了外观创新、技术创新外,在使用功能上有何创新?

包立军:我们颠覆了传统房屋居住功能这个单一属性,足不出户就能畅享户内园田生活,是一种集居住、种植、养生、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住宅。

 

H:亦耕亦居的双重功能,能否解决“吃菜贵”和生鲜蔬菜的安全问题?

包立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缓解“菜篮子工程”的压力。农业科技发展到今天,很多蔬菜的产能都不是原来想象的样子,比如现在的茄子和西红柿,堪称“树”,一颗都能产几十斤,还不用掐尖。因此各家各户不用给大面积,有个十平米、八平方,或者五六平方米就够一家人吃的了。

再说蔬菜安全问题,也就是农药、化肥等残留的超标。老百姓自己在户内种菜,使用有机肥,在实现“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调剂了百姓餐桌,有效地解决了蔬菜的安全问题。

 

H:户内园田能够起到增加绿量、改善环境的作用吗?

包立军:当然。园田居是引绿入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建筑”。每家每户的园田,大大增加了城市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又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居民与良好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家庭种植与园区绿色实现互动,每家都有一个小氧吧,城市就拥有了一个大氧吧。

现在城市整个环境变差,就在于绿地不够。高楼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空气质量不可能不下降。我的园区按规划是5万平绿地,建筑面积是110万平。假如按10%的比例,每家均配置户内园田,就增加11万平绿地。1平方的绿色植物,一昼夜释放约900氧气,吸收600二氧化碳,那16万平绿地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和5万平能一样吗。

再结合上一个问题。现在吃菜越来越贵,有机蔬菜又很少,如果自家园田能解决50%吃菜问题,就不用那么大的“菜篮子工程”了。仅“空中造田”这一块,全国一年总开发量2011年是50亿平方米,按10%的开发比例配置户内园田,那一年就相当于“空中造田”5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得产出多少蔬菜,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多少氧气啊。

 

H:户内园田模式适合居家养老的老人吗?

包立军:园田居的发明和建设,给从事养老地产开发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把园田移植到高楼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块自留地,开辟了居家主动式养老新途径。一说种地,老人们就很兴奋,因为有事儿干了,不寂寞了。老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现在,迈个门槛儿就到自家的地了,看着绿油油的蔬菜在生长,感觉就像看着孙子、孙女快乐成长一样,心情畅快。

50岁以上有耕种情结的退休人员,在家里通过种植可以锻炼身体,告别寂寞,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并且劳有所获,会产生愉悦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感到自己是有用之人。再辅以园区内、社会上的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读书看报、交友旅游等各种活动,会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活出退休以后的精彩人生。

 

H:你们会继续拓展园田的潜在功能吗?

包立军:当然。最近我们正集中研究和布局户内园田发挥辅助性治疗的方案。从欧美发达国家看,美国越来越多的卫生医疗机构,从医院到老年护理院,再到精神病院等,都很青睐“园艺疗法”,也就是用园艺活动来作为治疗病人的一种手段。研究发现,“园艺疗法”能有效降低或减缓心跳速度,改善情绪,减轻疼痛,对病人康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H:园田可以促进邻里交流吗?

包立军:缺少必要的交流,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住在对门多年却不知彼此姓名的现象常常发生。其中原因复杂,缺少共同话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再说老年人,已经退休在家,你干什么啊,就两个老的在家,你瞅我,我瞅你?如果能看着小苗在生长,每天看又多了一个叶两个叶,人就很兴奋,觉得有奔头。相互之间看,看人家种得好,就会学习、引进,这样一来邻里之间就有了交流,很容易社区就融洽了。

在园田居,西红柿、辣椒、茄子都可能成为邻里交流的媒介,这个菜园子很可能成为园区内人们友好往来的“大使”。茶余饭后、节假日,大家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聚在一起交流种植经验,交换“胜利果实”,将是一幅难得的现代都市版“清明上河图”。社区的和谐,必然促进社会的稳定。

 

H:怎么处理园田的怪味问题?

包立军:我们的土壤是处理过的,肥料是有机肥,没有你说的那些怪味儿。恰恰相反,我们已经在研究园田“吃掉”餐厨垃圾、变废为宝了。沈阳目前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为720吨,如何处理这些垃圾,一直是困扰城市的大问题。我们与专业厂家合作,采用有益菌分解餐厨垃圾,制造有机肥料,用于户内园田种菜养花,这等于在家家户户建立了一个小型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自产自销,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垃圾处理压力,是家庭循环经济的一种尝试。家家户户都参与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所作为,于国于家于民都有利。

 

H:“园田居”式的住宅,是否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包立军:“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开发能力”。国家在发展新型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将把部分农民直接变成市民。如果让他们家家都有一块户内园田,既可以保留他们的生活习惯,还可以解决短期就业问题。

另外,国家在有计划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时,如果能够采用建设户内有园田的住宅模式,既可以解决城市贫困家庭的居住问题,又同时解决了他们的部分生活问题,具体说可以种植蔬菜自吃,也可以通过养花、种植中草药出售,用以补充生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