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去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调研和讲演,发现当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都在反应融资困难,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在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推动下,这个结果似乎显得无可厚非。但是,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并没有像金融危机时刻出现接二连三的破产现象。于是,在调研中我们又发现,当地的民间金融今天变得异常活跃,也许真是这个现象似乎一部分又解释了中小企业为什么还在生存的疑虑。但是,细想一下,疑虑还是无法消除——这些中小企业究竟靠什么来偿付民间借贷的高昂成本,现在月息5分6分(年率60%左右)的贷款已经成为民间金融市场的一般行情。
...
作者文章归档:孙立坚

研究领域:比较金融体系,汇率理论,实证金融理论,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开放宏观经济学
金融强国战略在于内“实”外“虚”
上周二(6月7日)中国概念股被卷入美国“造假风波”而全线下挫,为此引来了我诸多的反思:首先,一直标榜监管体系严谨的美国市场为什么能够让不合格的中国企业成功上市?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为,中国决策部门的“开放”战略应作怎样的调整?其次,中国金融体系的“深化”能否成为今天肩负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重任的中小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近来民营资本不断“虚拟化”的现象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宏观紧缩政策的组合拳又应该作出怎样的调整?第三,中国与美国的金融&ldqu...
今后货币政策会走向哪里?
2011年05月31日 来源:付碧莲 国际金融报
如果经济增速和物价走势双双下降,决策者便可明确判断,下半年货币政策从‘抗通胀’倾向于‘保增长’。然而,当前GDP向下、CPI向上,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30日,中金公司报告显示,5月CPI可能创本轮通胀新高,6月甚至存在破六的可能。与此同时,多家金融机构一致认为,5月中国制造业PMI将继续下滑。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愈加明显,物价何时见顶则愈加不明朗。”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
警惕人民币“国际化”被推向“泡沫化”
国际金融城抢食离岸中心
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之间的互补性远远高于竞争性:欧美与亚太的时差形成互补;至于香港与新加坡,前者注重于人民币结算及保险业务,后者在金融理财方面更具优势
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钦点”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昨日有媒体报道,包括新加坡和伦敦在内的重要金融中心都虎视眈眈,放出话来要成为除中国香港外的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中心。
是专注香港、还是扶植新加坡,抑或是考虑一下伦敦金融城伸出的橄榄枝?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正面临着幸福的选择烦恼。
离岸中心多多益善
4月20日,英国《金融时...
制造大国为何难成金融大国?(第三部分)
制造大国为何难成金融大国?(第二部分)
中美对话是“美国标准”和“中国利益”间的博弈
“美国标准”和“中国利益”间的较量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
这两天,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国王岐山副总理、戴秉国国务委员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特别代表,与奥巴马总统的特别代表克林顿国务卿、盖特纳财长共同就“建设全面互利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的主题,开展关系到全球利益格局发展的重要对话。这次对话的新特点就是双方都在寻找借助对方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舞台中所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力量来谋求“共赢”的交集点,来防范单边利益的增长对自己构成的威胁。
在我看来,今天从经济层面上讲,下一轮占据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候选国家似乎出现了...
制造大国为何难成金融大国?(第一部分)
“制造大国”为何难成“金融大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立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不仅使各国经济深受重创,也让当年九月开始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中国开始意识到,对于美国金融体系的过度依赖性所带来的挑战。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都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国内的金融体系,把中国变成金融大国,从而绕过美国,直接靠自己来管理自己生产和创造的宝贵财富。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就不难发现制造业大国挑战金融大国角色早有先迹可循,只是这种尝试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比如日本的泡沫经济,以及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正因如此人们开始寻思:为什么制造业大国总绕不开金融发展的瓶颈,制造...
确保制造业竞争优势仍是第一选择
因为造成中国当前通胀压力高企不落的原因错综复杂,货币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笔者因此认为,目前唯一要做的应该是怎样在生产成本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疏导产业资本回到真正做大财富的实业舞台上。这样,才能从本源上遏制或抗衡这种成本(非需求)推动型的通胀和资产泡沫。说到底,这本是一个解决货币配置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货币超发的问题。即使货币存在超发,但在目前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面前,通过提高货币配置的效率来缓解货币超发的冲击会显得更加有效。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而言,非对称的货币政策手段效果会更好些,而这又牵涉到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与企业相比孰强孰弱的问题。而把配置资源的问题交给市场,政府做好为市场服...
中美央行行长两种不同的决策风格
中美“行长”两种风格
风格一:极端“自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今早向世界释放的信息:1.美国经济在复苏,没必要再来一轮量化宽松政策。2.零利率政策维持不变。因为它对美再工业化战略有利,可带来常态下美元贬值的格局。但是,我认为今后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使从美国外出的套息资金集中回流,从而造成美元像今天日元那样大幅升值。3.他国通胀和泡沫暂认为对美国经济无害,反而有利于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当然,今后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才会调整自己的利率政策。总之,美国没考虑要国际协调!所以,中国政府还是要一如既往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起,在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场合下,呼吁美国政府应该负起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