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魏武挥

专业扯淡型人士 基本围绕TMT扯淡

关于自媒体


  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关于自媒体的文章,其中采访了几个重点对象,我算是其中一个。大概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原因,后来我又接受了两家媒体就自媒体问题的采访。总觉得借别人的笔说自己的话不过瘾,还是愿意自己码一篇东西来聊聊自媒体。

  自媒体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自媒体不是什么?

  小团队、一小群人做一个媒体就一定是自媒体?这个想法来自于这样一个误区:当下我国传统媒体还是受到一定意义上的管制。好像未经过版署和宣萱审查的,就是“自媒体”了——自发建立一个媒体。但其实并非如此。仅就TMT领域而言,稍早一点的爱范...

Read more

自媒体怎商业化:不是有一小撮人,就叫自媒体


  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关于自媒体的文章,其中采访了几个重点对象,我算是其中一个。大概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原因,后来我又接受了两家媒体就自媒体问题的采访。总觉得借别人的笔说自己的话不过瘾,还是愿意自己码一篇东西来聊聊自媒体。

  自媒体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自媒体不是什么?

  小团队、一小群人做一个媒体就一定是自媒体?这个想法来自于这样一个误区:当下我国传统媒体还是受到一定意义上的管制。好像未经过版署和宣萱审查的,就是“自媒体”了——自发建立一个媒体。

  但其实并非如此。仅就TMT领域而言,稍...

Read more

小米配件的梦想


  22日晚间9时许,小米盒子其官方论坛发布公告称,因系统维护,小米盒子将于23日期暂停视频内容服务,开通时间将另行通知。

  这则公告因视为出于政策考虑的因素。早在小米发布这个它自称为“小米手机的配件”但普遍被外界解读为“机顶盒”之时,舆论上就出现对小米有无牌照的担忧。其实细细究来,这个小米配件并非完全需要所谓的互联网电视牌照。但很明显的是,与广电这个一贯霸气的部门对抗,并非明智之举。稍微停一下,做一些缓冲,是应有之义。

  本文打算解读一下小米这个配件的图谋,并在政策角度做一下分析。

  对于小米这家公司,原先做的手机...

Read more

HTC:一软一硬没做好


  作为一款来自台湾地区的出身代工的智能手机品牌,我一度相当喜欢它。这个品牌似乎象征着中国人隐忍但又能厚积薄发的特点。在手机巨头们互相斗得不可开交之时,HTC颇有一些横空出世的味道。在2010年它正式宣布进军大陆市场时,形势一片大好:它与微软的关系很不错,彼时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为内核的智能手机有80%是它做的,与谷歌也来往密切,从所谓G1到G9,乃至正宗的谷歌手机NexusOne,也是它制造的。很有些左右逢源的味道。

  但HTC的衰落就如同它崛起一样的迅速。正文里提及,HTC的营销和运营是短板,与企业的高速增长不相称。这的确是原因之一,我们通常俗称为&ldqu...

Read more

投资微博 阿里意在维持封闭生态


  11月中旬起有传闻称,阿里将战略投资新浪微博。处于风暴中心的两家公司选择了三缄其口,不承认,亦不否认。种种迹象显示,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已成定局,目前谈判已进入收官阶段,投资规模或将超越传言。对于马云来说,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把大淘宝上的洞补了,以保持大淘宝的封闭状态。很多年以前,淘宝把百度封杀了。如果不是百度被封杀,商家就不会太依赖淘宝。如果能在百度里多做一点SEO(搜索引擎优化),或者是给百度投一点关键字,商家的流量来路就不必太过依赖淘宝。商家对淘宝里的各种活动,或者是广告位的购买、淘宝内部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看得那么重。如果整个大淘宝的生态不再封闭,大淘宝体系的赚钱效率...

Read more

谷歌:到那时我们就改名叫苹果谷公司


  时间:2007年1月9日

  场合:苹果大会,这场会议发布了iPhone手机

  话语人:埃里克施密特,时任谷歌首席执行官

  话语:许多公司的董事会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过无论如何都比不上苹果和谷歌的情谊。很可能我们两家公司有朝一日会想要合并,到那时我们就改名叫苹果谷公司。

  后续:谷歌和苹果的对抗,已经完全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最新的事件是:苹果将谷歌地图从iOS6中去除。

  苹果和谷歌一度的确关系非常好,这两家公司在气质上有一些共同之处:反固有的东西。苹果的理念是“不同凡响”,谷歌的理念则是“不作恶&rdq...

Read more

微博商业化的核心:计价


  新浪微博近来的商业化进程明显在加快,在继学习twitter的Promote Tweet的商业置顶微博模式之后,又发布了一个名为“微任务”的模块。这个模块允许任何一个微博账号申请加入成为潜在的有偿发布微博者,另外一边,则由广告主挑选这些账号,择优合作。新浪则在其中提取30%作为自己的收入。

  从商业关系上讲,无论是商业置顶微博还是微任务,的确都必须依靠新浪的参与。让商业公司的一条营销微博在它的众多粉丝中的timeline里置顶保证被看见,这也只有新浪才有可能为之。而微任务则在于海量潜在微博有偿发布者和海量小额广告主——这不是微博上...

Read more

是什么力量终结了MSN


  当微软宣布即将停止MSN服务(仅保留在中国区的服务)时,一位互联网评论人士写了一篇纪念性质的文章,他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十多年来,MSN给白领用户的在线生活还是提供了很多方便,很多回忆。现在,一个使用了十多年的东东说没就没了,还是有点失落。最后,默默地说一声:别了,MSN!”

  这段话还是很有些感情色彩的,引起了较多人的共鸣。这款1999年发布的即时通讯工具,历经十数年,形成了一种“白领用户为主”的品牌形象。以至于很多职场人士的名片上会印有其MSN账号,但不会留QQ号。相对来说,人们更认同MSN用于职场社交,而QQ则偏私人化...

Read more

中国的LinkedIn们


  与目前股价一路扶摇直上的LinkedIn相比,中国的BSNS(商务社交,也有自称PSNS专业社交的)显得有些不愠不火,差强人意。早期的开拓者若邻今天已经基本沉寂,还算活跃的有优士、天际等。特别是后者,被非英语市场最大的职场社交公司Viadeo并入后,属于兜里还是有点钱的主,但依然还没有传出盈利的消息。

  一位在某个BSNS工作过的朋友向我讲述了该公司的一项业务,这倒让我管中窥豹,大致明白了他们目前是怎么赚钱的,以及在盈利上的困难点。该业务有点像高端职场人士领域的人事外包,就是向雇主提交可面试者的候选名单,收费标准是但凡成功安排一次面试(不是录用)就收取一笔费用。费用本身还是有...

Read more

微博大限来了嘛?


  行走江湖,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企业老总和我说要开个微信搞客服了。印象中,在去年大家的看法都是要开个微博搞客服。一年不到的时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微信的机制基本上是点对点的:a的微信,b的评论,c是看不到的(如果c和b之间没有关联的话)。至于a和b之间的互动,c能看到a的,但却看不到b的。这个特点其实很利于做客服。因为客户服务本来就是点对点的,而且有些服务(比如产品使用帮助),因为a的评论c能看见,故而还很有利于不必再重复。利用微信做客服,能够防止无关者的围观,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微信还支持语音。

  有些企业把客服当成公关来做:好的客服或许能让本来不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