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互联网上流传一份名为“某天使投资的内部邮件”,在这个邮件里,作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留给创业者的时间只有三年。也就是说,三年之后,市场将被分割完毕,各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大佬级公司(也不排除整个移动领域中就那么几家巨头级公司)。它用这样的话来说明时不我待般的迫切:“这个过程是互联网从业者,一生中不再会有的机会。”
先不考证这封邮件的出处究竟是不是所谓的投资人内部邮件,但就这封邮件写作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未免显得有些肤浅。在作者的视野里,移动网络就是手机的网络,最多加上一个平板电脑的网络。对于更多的设备数字化并加入到这个网络里...
作者文章归档:魏武挥

重技术与擅运营 哪个公司易成功
网上流传一张图,大意就是美国的startup公司人很少但价值却很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instagram,区区十来个人,就卖了10亿美元。而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成功的),感觉上都是员工众多。要这么多员工来做什么呢?其中一个用途就是“以人运营”。
这大概就是国内外两条截然不同的创业道路。准确点说,美国公司更倾向于“以技术为核心”,大部分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做;中国公司则更倾向于“以人为核心”,靠人力运营,吸引用户,逐步成长。即便到了有所成的那一天,依然是人力运作。比如说,著名的“杜甫很忙&rdq...
微博 还是 微信
行走江湖,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企业老总和我说要开个微信搞客服了。印象中,在去年大家的看法都是要开个微博搞客服。一年不到的时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微信的机制基本上是点对点的:a的微信,b的评论,c是看不到的(如果c和b之间没有关联的话)。至于a和b之间的互动,c能看到a的,但却看不到b的。这个特点其实很利于做客服。因为客户服务本来就是点对点的,而且有些服务(比如产品使用帮助),因为a的评论c能看见,故而还很有利于不必再重复。利用微信做客服,能够防止无关者的围观,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微信还支持语音。
有些企业把客服当成公关来做:好的客服或许能让本来不是...
编辑的力量
在中国的职称评定体系里,编辑和记者基本上是平行且一一对应的:中级为编辑、记者;副高为主任编辑、主任记者;高级则为高级编辑、高级记者(出版社编辑称为编审)。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两者大有区别。比如说,你可能听说过不少名记者(简称名记),但怕是连“名编辑”这个词都没听说过。看上去记者的社会地位似乎高于编辑。但反过来,你应该见过总编辑的名片头衔——这象征着这个人是那家媒体的高层人物——但你应该从来没见过总记者的名头吧。
这着实让我这个算是研究传播但从来没在报刊媒体里待过的人产生了琢磨一番的念头。名记者的称谓,似...
运营商的管道化生存
有一则对苹果应用商店的收入构成分析说,除去开发者获得的七成外,苹果自身拿到的是13%,信用卡公司则获取16%,剩下的1%归属数据存储和传输服务商。换句话说,在用户下载一个收费应用中,提供网络支持的(也是必需的),只有微不足道的收益。这就是彻头彻脑的一个管道化的体现。
移动互联网物理管道的建设者非运营商莫属,但令运营商最郁闷的是,它辛辛苦苦花了极大的代价所建立起来的网络,却是它过往业务的杀手。以短信这项基础业务为例,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发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第二季度的短信量仅为250亿条,但是五年之后,短信量竟达到8230亿条,增长极其惊人。到了2010年下半...
看人人的蜕变——游戏公司人人
人人近日更新了它在android上的app,视觉设计上像足了Facebook在iOS上的模样。不过,我委实要说一句,人人已经和Facebook越走越远了。
来看看人人上市后的历季财报(单位:万美元):
我并不想把人人的收入绝对数字和Facebook相比(毕竟两家网站一个坐拥9亿月度活跃用户,而另一个同口径用户数还未过亿),但我们可以看一下人人重要的收入构成。广告是其中一块,但占比一直不高,最多也就是在2011年第二、三季度,差不多刚刚过半,而Facebook有8成以上的收入来自广告。另外一方面,人人在游戏领域倒是颇有斩获,每个财季都在提高。到了最新一季度财报,...
“媒体人兼独董”何以引发灰色想象?
近日,两家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就一个“记者是否能从事独董工作”的话题在微博上唇枪舌剑。事情起源于A媒体的房地产板块的新闻总监将成为某香港上市公司(还是地产公司)的独立董事,而B媒体的一名记者认为此举有违新闻伦理,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为避免利益冲突,力主记者不该从事独董,特别是自己所攻行业的公司独董。此番争论,吸引到了其他媒体从业人员、高校学者的注意,加入战团站队者有之,旁观中立思考者亦有之
平心而论,就新闻伦理和专业主义而言,记者从事独董很难说得过去(尤其本例中一个房地产行业的新闻总监去做地产公司独董)。A媒体关于独董都是兼职的论调不太得以成立。因为逻...
大数据时代的结构和反抗
很多人都知道,数字世界的发展和黑客非常有关系。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就做过黑客,最新的标志性人物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干过这个事儿。Facebook早期的版本Facemash.com就偷偷地接入了哈佛大学的学生数据库,获取了学生证件照。扎克伯格让同学们根据这些照片投票选美,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几个学生也是很彻底地模仿了扎克伯格一回:他们设置了一个名为hust-facemash.com的网站,同样是偷偷摸摸地侵入学校的HUB(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把一大堆的女同学照片放到网上让人“选美”。与当年的Facem...
信息生产之后:读《新数字秩序的革命》
美国纽约大学的克莱舍基,有两本为国人所翻译过的著作,一为《未来是湿的》,一为《认知盈余》。前者论述的是人们如何在无组织的情况下生产信息,后者则讲述这些“盈余的”信息(人们自发贡献分享)是如何成就价值的。这两本书都不错,但比起戴维温伯格的这本《新数字秩序的革命》,我个人以为,稍逊一筹。
问题的关键在这里:信息时代,我们要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其实不是信息生产——因为事实上信息供远远的大于求,今人是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而是信息的组织、管理和定位(搜索)。舍基的两本书都是在讲信息生产,温伯格的,则是在讨论后者...
大佬与大话之刘强东:我们不做图书
时间:2010年2月话语: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放话:我们5年内不会涉足在线图书市场结果:同年11月,京东商城图书频道启动,并与当当大打价格战
京东掌舵人刘强东的言语豪放是相当有名的,在微博上数度引发大范围的关注,也曾一度由于一条疑似要并购凡客的微博之后,将其微博关闭。不过近日,刘氏又重启微博,第一个口水仗就和当当李国庆展开。而当年这个在线图书市场,同样和当当大有关联,毕竟当当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图书销售网站。
图书其实是一个利很薄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图书阅读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有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成年人每年读一本书的占比人数一直在5-6成之间徘徊。京东以3C产品起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