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曲辰

曲  辰,男,1942年1月21日出生于河北涿鹿。曾先后务农、做工、当会计、搞育种、充任剧团编剧,以及《长城文艺》杂志的小说、散文、诗歌、地方风物专栏编辑,张家口地区民间文艺“三套集成”副主编,张家口地区民俗研究会主席,张家口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已退休。
从1958年起,曾先后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篇;发表研究历史、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的学术论文200余篇;有学术研究专著《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科)《中华民族的先祖》(人民日报)《黄帝与中华文明》(中国华侨)《解〈易〉诸谜》(中华书局)《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宁夏人民)《尧舜史迹考》(人民日报出版社)《被曲解了的古史地》人民日报出版社)《历代名人颂黄帝诗辞选注》(人民日报出版社)《老子思想批判》(台湾时英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7个学会会员,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宣传委员,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北方学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第九节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第九节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道学对于事物变化中内因与外因,没有专用名词。但没有专用名词,并不等于没有此种哲学理论,没有关于事物变化方面内因与外因的区分,以及在理论上的辨证分析。中国的道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道学理论产生很早,在相当长的历史上因为无文字为载体,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也同其它哲理一样,只能以图案画进行自然表达。当其走过了利用图案性挂画以教、以学的形式传播与传承的历史长河后,到有了文字注释的历史中,就忽视了这方面专用名词的创立与使用。但即使如此,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变化中的辨证关系依...

Read more

第三章 第八节 关于“时变”观点


  第八节  关于“时变”观点

  “时变”,既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名词,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思想理论基础,它是构成中国古典哲学“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立体化、全方位事物演变规律研究与阐述的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立宇宙全息哲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性思想理论蕴涵。

  一、时空变化离不开物质运动

  我们知道,所谓“时间”,其本身就是物质运动顺序性、间隔性与持续性的显示形...

Read more

第三章 第七节 天、地、人类是一个互为影响的整体


  第七节天、地、人类是一个互为影响的整体

  中国道学,是四维一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它将宇宙天体,地球物理及生物演化,人类的社会生存发展三方面的变化规律,作为一个互为影响的整体,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中,作了比较充分、准确的蕴含、表达和论述。后世所谓的“天地感应”,“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哲学思想理论的解释,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哲学思想理论表述的角度而言,都有欠于全面、深刻与准确。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哲学在其产生之后,无文字为载体而行传播,就创作出一套图案画作为载体,以蕴涵、比喻之法...

Read more

第三章 第六节 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第六节  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是物质的物理性性能所决定的。所以,《易》经的太极八卦图,就以一幅旋转动态图以为哲理表示。

  太极图的动态性旋转运动,是表示一切物质都存在着运动。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体现,都是事物在其运动、变化之中产生出来、显示出来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运动,没有什么事物是静止的、僵死不变的。这,就是太极图的动态之画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我们从太极八卦图中清楚地看到:《乾》卦为阳,表南代夏;《坤》卦属阴,代北表冬。这是符合中国地处北半球季节变化实际情况的。如此,夏至阳极而生阴,冬至阴极而生阳,此在八卦图中的...

Read more

第三章 第五节 道学的正名求实观点


  第五节  道学的正名求实观点

  人类社会要达到和谐的发展,就需要有秩序,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就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做到名实相副。这就是中华道理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提出“正名求实”观点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的和谐有序,不是为了什么人的私利,而是一种天地无私的客观规律。因此,正名求实观点就强调社会上的任何人都要行公、持正、用中、讲和、当位、有度。在这一点上,对于执政治国者尤为重要。《黄帝经·十六经·名理》曰:“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正而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

Read more

第三章 第四节 “中正”观点与社会的繁荣和谐


  第四节  “中正”观点与社会的繁荣和谐

  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对于“中正”观点是极为重视的,大至治国,小至个人行为,从法律施行,到言谈举止,无不强调“持中”、“守正”的重要性,就连造字述史,从字形上都强调的是述史中的持中、守正、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

  何谓“中正”?“中正”,就是既不偏执于阴,也不能偏行于阳。换言之,既不循私,也不因公而害私,一句话,不走极端。不走极端,谓之中正。得中正之理而守之,不为时...

Read more

第三章 第三节第 两种不同规律决定事物变化呈现有序性


  第三节两种不同规律决定事物变化呈现有序性

  同性相斥、异性相引,两种不同的客观自然规律作用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就使事物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有序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同性事物之间的竞争与相互排斥诸规律,与异性事物之间的互引、互动诸规律之间,形成了又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相辅相成的平衡关系。我曾经解释过《易》经中的《损》卦,就是这方面很好的理论表达。

  事物变化、发展的有序性是极其重要的,有序,就会避免混乱、避免灾难,有序性就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在引自然规律用之于治理人类社会秩序上而言,无论是对于整齐家庭、做成事业、以及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

Read more

第三章 第二节 同性相斥诸规律


  第二节  同性相斥诸规律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认为,在同一属性的事物中,阴与阴、阳与阳之间,所存在的是同性相斥、竞争、互相抵消能量的规律。此在《易》经中,是以《睽》、《革》、《损》等卦进行阐释的。但这种同性相斥的具体形式,则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的不同、相互排斥的双方力量对比不同,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所以,即使是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中所阐述的同性相斥规律,也是不能不作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而可以笼统地称之以“矛盾”,言之以“你死我活的斗争”的。

  一、同性相斥的具体条件决定具体排斥形式

  事物的...

Read more

第三章 第一节 异性相引诸规律


  第一节  异性相引诸规律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性质的区分,其具体表现为阳刚、阴柔,阳显、阴隐,阳燥、阴湿,阳主动、阴主静……

  在属于同一事物之中,凡性质相异之间,其客观规律普遍体现为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补、互为依存、互为己根,而又保持相对平衡。这是《易》经以卦画、象术等语言表达清楚了的,反复论证过的,举以事例喻比性地陈述了的,此如《咸》、《泰》、《恒》等卦。

  事物阴阳异性互引诸种规律之论,正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中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介绍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

Read more

第二章 第十五节 圣人、君子、小人


  第十五节圣人、君子、小人

  《易》经以卦画的天地定位,囊括了一个“天”、“地”、“人”、“时”合四维为一体、大化流行的自然界,用以蕴涵、喻示、表达、阐述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如此,其中除了万物、万事喻比、称谓及其变化之理的表述外,还有对人类社会中各种人的分类性不同称谓。如:圣人、君子、大君、大人、武人、民、小人等等。于是,就有学者以此同其中的一些史事相结合,以研究其是何具体的历史时代之称谓。但研究的结果却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易》经中所载之史事历史跨度虽大,史事亦多,但其举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