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傅国涌

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

大时代的同学不同路


  “五四”前后,吴国桢在南开中学与周恩来、张道藩等同学,在清华学校与罗隆基、闻一多、潘光旦等同学,在大起大落、风云不定的大时代里,他与周恩来、罗隆基三人最终走的都是从政之路,三条道路却截然不同,各自的命运遭遇也不一样。他曾经少年得志、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获博士学位归国之后,因缘际会,受到新崛起的强人蒋介石欣赏,年纪轻轻就当上汉口市市长,然后一路攀升,从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代理部长】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日本投降之后,他出任上海市长。国民党丢掉大陆,蒋介石要这位受美国青睐的留美博士来做“台湾省主席&rdqu...

Read more

中国商业文明百年寻根


  商业文明是工商业社会的产物,中国工商业文明的起点在哪里?

  1979年吗?肯定不是。我们的起点在19世纪,从洋务运动算起,有150多年;从1895年甲午战争后算起,也有110多年了。

  我认为,中国从农业文明的社会进入工商业文明的时代,不应该用“鸦片战争”等政治事件做标志,用几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可能更为准确,由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五个标志性东西:第一是银行的出现,第二是大学的出现,第三是出版社的出现,第四是报纸的出现,第五是用新式机器生产的工厂的出现。

  这五样东西对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说绝对是新生事物,它们的出现意味着中国不再是...

Read more

政治课背后有一种掌控社会的力量


                     政治课背后有一种掌控社会的力量

 

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探路 ?

见习记者 徐伟

       据悉,从今年下半年的新学期开始,在部分试点高校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共政治课改革,主要针对150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试点高校的公共政治课课时将被压缩,部分课程由必修...

Read more

邓拓与毛泽东


邓拓与毛泽东

傅国涌

 
    1936年,年仅24岁的邓拓就完成了第一部《中国救荒史》(署名“邓云特”),被列入商务印书馆著名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中。他曾二度入狱,在国民党的黑牢里磨砺人生。他在26岁那年就当上《晋察冀日报》总编辑,转战抗日根据地,开始“毛锥十载写纵横” 的书生办报生涯。他37岁成为《人民日报》总编辑,“笔走龙蛇二十年”,成为中共党报史上最出色、最富有个人魅力的人物之一。
他才华横溢,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不是那种热衷功名利禄之徒,由于《三家村》杂文受到铺天盖地的大批判,和他不幸的结局,他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新闻界。

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19...

Read more

咱们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fyrbt/t759532.htm 
2010/10/08


今天下午六点钟,北京的天就黑了。 

 

图片来自童话作家郑渊洁的围脖

闻一多《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

Read more

梁实秋论国民党与共产党


梁实秋论国民党与共产党

 

傅国涌

 

    提起梁实秋,1949年后,海峡此岸的人们大概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篇中学课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句经典的鲁迅式的谩骂几乎笼罩了梁实秋的一生,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咒语,一个鬼魅般的标签,长期以来遮掩了梁实秋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真实面目。梁实秋生于1903年,比鲁迅晚生了20多年,1926年,他结束在美国3年的留学生涯,一年后新月书店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浪漫的与古典的》,他以一个年轻的教授、文学批评家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阵营的重要一员。他与鲁迅的交恶也始于那个时候。然终...

Read more

外重内轻的末世景象


    这些年来,从国内到国外,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从前些年在海外轰动视听的章家敦《中国即将崩溃》,到近年在大陆推出的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作者都是外国人,都曾在中国长期生活、工作,却得出了几乎相反的结论。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中国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变化的过程并没有完成,还有许多不可测的未知因素,正因为如此,他们纷纷写书,将自己的看法公布出来,预测未来变化的趋势。毫无疑问,章家敦的声音完全被封锁在大陆之外,这是当局不喜欢、也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声音,与此相反,约翰·...

Read more

胡适眼中的毛泽东


胡适眼中的毛泽东

傅国涌

 

    1945年8月抗战刚胜利时,远在美国的胡适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从中不难看出他那种属于书生本色的天真。1954年,他为司徒雷登《在中国五十年》所写的序中说:

 “司徒(雷登)博士的大使任务也宣告失败,因为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是‘外交的生手’。……事实上,在理想主义澎湃的那些日子里,我跟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生手们同样的天真。的确,我在对日胜利后不久,竟天真到打了一封长的电报到重庆,以便转交给我的从前的学生毛泽东。我在电文里用严肃而诚恳的态度央求他说,日本既已投降,中共就再没有正当的理由来继续保持一支庞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