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和袭人
刘梦溪
曹雪芹塑造晴雯的形象,运用的是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他以另一个奴婢袭人作为晴雯的对立物,通过多方面的层层对比,使晴雯的思想和个性特征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地揭示出,同为身处下层的伏侍主人的角色,却可以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不同的结局。
被称为大观园里的“西洋花点子哈巴儿”的花袭人,是一个津津津乐道自己的奴婢地位并对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丫头。花袭人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温柔和顺”和“似桂如兰”,都是极好的...
作者文章归档:刘梦溪
晴雯和袭人
刘梦溪
曹雪芹塑造晴雯的形象,运用的是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他以另一个奴婢袭人作为晴雯的对立物,通过多方面的层层对比,使晴雯的思想和个性特征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地揭示出,同为身处下层的伏侍主人的角色,却可以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不同的结局。
被称为大观园里的“西洋花点子哈巴儿”的花袭人,是一个津津津乐道自己的奴婢地位并对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丫头。花袭人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温柔和顺”和“似桂如兰”,都是极好的...
晴雯和小丫头
刘梦溪
晴雯在怡红院中,和袭人一样,是个大丫头,专管伏侍宝玉,即干“细活”。此外还有檀云、佳蕙、坠儿、靓儿、春燕、五儿等小丫头,专管庭扫、浇花、喂鸟、洗衣物等杂役,属于做“粗活”的。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大丫头可以支使、管教小丫头。我们在书中看到,有好些地方,写晴雯如何教训小丫头和支使小丫头干活,似乎作者有意表现晴雯对小丫头的态度不是很好。
比如第二十七回,晴雯训斥小红说:“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煨,就只在外头逛!”又...
宝黛爱情的“言语浅”和“人意深”
刘梦溪
钗黛和解,宝黛的爱情因波澜不惊而归于平淡。《红楼梦》自第四十六回开始,故事情节的主干转换为对另外的场景和人物的描写。第四十六回写鸳鸯拒婚,第四十七回写柳湘莲及薛蟠挨打,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第四十九回至五十一回集中写薛宝琴,第五十二回写晴雯生病和补裘,第五十三回写宁府祭宗祠和荣府开夜宴,第五十四回写贾母和王熙凤的说笑逗乐,第五十五、五十六回写风姐生病和探春理家。整整十回的篇幅,基本不怎么涉及宝黛爱情的具体内容。
&nb...
国学与宗教
刘梦溪
尽管近来国学大热,还没有看到把国学和宗教直接联系起来为说。但如果谈论国学带上宗教的警示意味,距离国学的“宗教化”亦非缈不可期。这导源于和国学有关的一些概念之间的混淆而未加分疏。
首先是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使用的时候宜有分别而不应加以混淆。盖传统文化的涵容面大,而且是一个“松散的整体”(史华慈语),国学的涵容面要小得多。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就是传统...
国学和西学
刘梦溪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国学的概念,实发生于晚清。至少梁启超和黄遵宪1902年的通信中,就已经使用国学一词了,但还不一定是最早。不久前看到余英时先生在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上的演讲,他说国学这个概念系由日本传来。“国粹”一词来自东瀛,拙《论国学》考订甚详,兹不重复。但国学是否也是舶来品,迄今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证据。但英时先生提示的重要性在于,等于重新认定了国学是现代学术的概念,而绝非“古已有之”。
可是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中,又确确实实有“国学”这个名字。例如《周礼·...
国学的“有用”和“无用”
刘梦溪
国学有用吗?这要看对“用”如何理解。
如果以能否推动现代化的建设,是不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可否因之而提升,社会道德会不会随之有所改善,环保意识可不可能因而增强,学术风气是否因此而变好,将这类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我可以肯定地说国学无此用。那么对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对现代背景下人类寻找迷失的精神家园,是不是有用呢?这要看对国学如何定义。如果定义为国故之学,那是专门从业人员整理研究的事情,于一般民众也不见得有直接的...
到底什么是国学
刘梦溪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研究国故的方法》)又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这是胡适给国学下的定义。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问题是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
王国维陈寅恪怎样看待学问的“中”和“西”
刘梦溪
早在一百年前,王国维就说过:“学无中西也。”而且说“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还说:“京师号学问渊薮,而通达诚笃之旧学家,屈十指以计之,不能满也。其治西学者,不过为羔雁禽犊之资,其能贯串精博终身以之如旧学家者,更难举其一二。风会否塞,习尚荒落非一日矣。”(《国学丛刊》序)然则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敢于说,现在已经不是“无学之患”,而是“中学西学偏重之患”?吾未敢必也。
连今日之京师,“旧学家...
“待客之道”和“客亦有道”
刘梦溪
中国文化的语境下,人人都喜欢讲道,思想史上各家各派,各有其道。儒家讲道,佛学讲道,道家更讲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话,无人不晓。本来道是玄之又玄的不可捉摸之物,是“集虚”的形上之体。但形下之日用常行,也每每有道存焉。比如人有人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作父亲的讲父道,治家称家道,尽孝有孝道,女人有妇道,交友曰友道,教学为师道,经商为贾道,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谄媚有媚道,甚至盗亦有道。那么待客呢?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
“敬”是社会人伦的基本道德价值
刘梦溪
儒家思想从先秦两汉一直到宋代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家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汉代的时候,儒学成为和社会制度结合起来的学说;宋儒继承了先秦两汉的儒学,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实现了空前的思想大汇流。朱熹创建了理学,使儒学成为系统的哲学思想。
早期儒家把“敬”视作社会人伦甚至生之为人的基本价值。《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游问“孝”的义涵,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