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夏天,一场前所未有的娱乐风暴席卷中国,那就是“超级女声”选拔赛。15万人参赛,至少54万人参与票决;前三甲一晚总计获得约900万选票,4亿观众的眼球被吸引到决赛上;最高的电视广告报价,最热烈的媒体讨论,一切都表明,“超级女声”构成了2005年最具标志性的大众文化事件。
在有关超女的所有言说中,“德国之声”的评论最有意思:对“超级女声”,小女生看到了帅,老男人看到了色,革命家看到了民主,流言家看到了黑幕……最糟糕的是,道德家看到了低俗。 ...
作者文章归档:胡泳
2005年的夏天,一场前所未有的娱乐风暴席卷中国,那就是“超级女声”选拔赛。15万人参赛,至少54万人参与票决;前三甲一晚总计获得约900万选票,4亿观众的眼球被吸引到决赛上;最高的电视广告报价,最热烈的媒体讨论,一切都表明,“超级女声”构成了2005年最具标志性的大众文化事件。
在有关超女的所有言说中,“德国之声”的评论最有意思:对“超级女声”,小女生看到了帅,老男人看到了色,革命家看到了民主,流言家看到了黑幕……最糟糕的是,道德家看到了低俗。 ...
30余年来微电子业和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开始给我们的社会构成留下明显的印迹。最突出的,是它造就了所谓“数字化的土生土长者”(digital natives)和“数字化的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的分别。前者根本就是与科技一起诞生的,也一起长大,通过同化过程,早就视科技为他们生活环境的环节之一,与周遭的其他事物融为一体。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对许多孩子而言,使用电脑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而后者(无疑,他们主要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对科技却必须经历截然不同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他们好像现实世界中新到一地的人,必须想出各种办法来适应面...
2月13日,《徐静蕾博客勇破千万大关112天创点击神话》上了新浪娱乐头条。由此触发,关于“博客经济”的议论开始多起来。
谈论“博客经济”的科学性,就如同谈论“美女经济”差不多。至少,博客数量惊人增长的背后,找不到多少经济动机,这些人的深层动机毋宁说是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当你询问一个博客他或她为什么要在网上写日志的时候,通常得到的答案会是“因为我喜欢”。造成他们的喜欢的原因无非以下几条:
满足自我。总有一些人渴望成为注意力的中心,这将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期待世界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和他们头...
网络交流实名制的问题最近在中国争论渐盛。这是由于有关管理当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匿名上网的举措而产生的自然反应。例如,2003年以来,各地的网吧管理部门都陆续开始实行网吧实名上网制度,实行方法从实名登记到办理一卡通、IC卡不一而足,理由是防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校园网实施实名制,并成为教育部对高校进行审核的重要依据。至2005年3月,以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为首的一批高校BBS都开始了向仅限实名制校内交流平台的转变。同年7月,腾讯公司配合深圳市公安局整理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对Q...
1958年,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出版《富裕的社会》一书,指出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批量生产富人的社会,或者一个富者愈富的社会,而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享受经济上的安全的社会。2001年,德鲁克为《经济学人》杂志描绘了“下一个社会”,这个社会身为知识社会,但其深刻内涵也并不在于知识是这个社会的首要资源,知识工作者构成劳动人口的核心力量,而在于:知识工作者拥有比经济安全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社会地位。
善于从历史中引证的德鲁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850年代,英国失去了工业经济的领先地位,先是被美国,然后是被德国所超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既非经济的,也...
科技大师和“100美元的小玩意儿”
胡泳
2004年,在搜狐网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峰会”上遇到尼葛洛庞帝,很多人殷殷期待他对未来科技的睿智预言。尼葛洛庞帝如约讲了话,当时大家最关注的是他的一句惊人之语:中国应该跨越3G,直接进入到4G。因为3G的话题在中国已热了太长的时间,完全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份额”,所以尼葛洛庞帝发布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几乎被所有人都轻轻放过了。
尼葛洛庞帝说:“互联网短短数年已经发展了10亿用户,下一个10亿用户会在很短的时间到来。它的发展依赖于10...
管理学诞生的时刻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意象:弗雷德里克·泰勒手拿跑表,对一个名叫施米特的铲装工人的操作进行分解试验。泰勒对施米特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作了具体规定,通过对无效部分的去除和对技术的改进, 使施米特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
2005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10个年头,人们突然发现博客已经改造了Web、影响了政治、动摇了新闻业,并且使数百万人有了发言权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博客将会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以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产生长久的影响,这一点似乎不再有什么疑问了。
然而,很不幸运的是,自从博客在中国诞生,业界就伴随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博客和美国不同:在美国,提供新闻信息的博客最受网民追捧;而在中国,十分特别地,人们熟悉的是木子美、竹影青瞳、芙蓉姐姐……其博客不是别的,纯粹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这种看法走到极端,乃至于有人归纳说,东方博客是感性的,西方博客是理性的,东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