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其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题目包括土地产权和承包合约、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

1989年至1991年,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秋季进入UCLA研究生项目,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2001年至2005年,每年春季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 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在南中国,煲一锅创新浓汤


  「编者按」

  美国有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有东京湾区,这些湾区孕育了不少领导全球创新潮流的科技企业。 那么中国呢?

  “香港发展创新抓了‘一副好牌’,而粤港澳大湾区是抓了‘几副好牌’。”6月20日,在香港召开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做了主题演讲,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历史性的机遇,“我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的世界级的湾区。”

  6月20日的论坛是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该论坛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Read more

为什么人都喜欢往城市里凑?


 

  城市化与经济的关系

  很多人集聚在一个相对不大的地理空间里,一旦达到某个人口密度的标准,此地便被命名为“城市”。放眼打量,这个变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迄今依然有增无减,“城市化”大潮不可阻挡。

  看来,人还不单单是所谓的社会动物,而且还是“倾向于集聚”的社会动物。倘若问:为什么普天之下,人都喜欢往城市里凑?文化和文明方面的理由我说不好,经济上的动力看起来直截了当——城市创造更高的收入。

  以2010年我到访东京为例。大东京的人口聚集程度早就令人印象深刻,在仅占全日本...

Read more

经济增长离不开两种能力


  一、真实世界中的两种经济活动方式经济增长离不开人的能力。经济在当今社会正变得日益复杂。人们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便是关于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它离不开对于经济活动中“人”的能力的把握。各类经济学现象中的复杂数据、图表、政府工作报告、社会热门话题等均与其相关。面对复杂的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化繁为简”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考方式与研究路径,需要注意的是,“简”的前提是仍然可以回到复杂,驾驭复杂,这就是所谓的“以简驭繁”。

  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多么复杂,都...

Read more

分享经济的产权界定


  分享经济的产权界定

  周其仁:谢谢。分享经济带来很多研究的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可能跟财产权有一点关系,有一个想法,财产权不再重要,产权经济是过时的看法。为了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我们需要有一些概念引进来。因为财产的权利安排,跟资源竞争性有关系。

  有两个维度来讨论今天这个问题,第一个私产和公产,一些资源是属于个人的,属于家庭的,属于某个团体的,还有一些对所有人排他,在一个村庄排他,或者国家排他,或者全球排他,这是一个公共财产,这是熟悉的概念。

  还有另外一个概念,不从法律角度不排他,从物品本身做一些区分,因为有一些物品是所谓非共用品,就是大家一起使用,一起使用不影响它的价...

Read more

通胀是种税,向谁征很讲究


  本专栏援引“伊拉克蜜枣”的故事,说明为有效应对通胀,政府不但不能实施全面的价格管制与市场干预,而且要主动网开一面,选出几个商品和市场,让价格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骤眼看去,那是一个与流行之见完全相反的论点。通胀当头,政府不严管价格和市场,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所以我用了经验来说话。可惜那历史比较“久远”,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我这个年龄算是亲身经历过的,但当时不过刚上初中,对经济现象记忆很深,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要日后再做功课,查阅文献和向有识之士请教,才有一点理解的心得。读者之中,对那个伊拉克蜜枣不甚了了的怕有不少,让我再说几句吧。

...

Read mor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做对了什么?


  01、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是冲破思想

  在中国生活,总觉得改革进度不够,但又的确做对点什么,这就要从改革的出发点来讨论,即中国原来是什么样子。七十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虽然自身有很多创造,但整个体制是苏联式的:权力高度集中,信息成本巨大,准确下达命令非常难。

  比如,新华社记者内参反映街上很多人披头散发,有损形象,调查发现是发卡供应不足,最后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主持会议调集钢材,生产发卡。现在想来,难以置信。不久,报告又呈递上来,有了原材料,但制作发卡的设备不够,需开会筹集设备。

  如果是国民经济目标有限,只需要为数不多的产品,为追赶经济,作为落后国家保卫国防、发展军工、两...

Read more

如何用数字技术解决经济难题?


  在自然界,没有现成的数字,也没有现成的数学,更没有现成的数字化技术。天上没有,树上不结,地上不长,挖地三尺可能挖出矿,但挖不出个数字来。数字、数学、数字化技术,是人的创造,是人基于发现的发明。

  人为什么要去搞数字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指向好奇。人类总是对自然界充满好奇,自然界的各种属性中,有一种就是数字的属性。还有一种解释指向有用。无论是发明阿拉伯数字,还是运用这些数字来计数、做演算,一直到今天极其复杂的数字化生存,都是因为数字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

  解决问题,就会动员人类花更多资源往数字这个方向走。有人说,数数怎么会对解决经济问题有帮助呢?远古时期,如果你一天采了10个...

Read more

怎么用数字技术解决中国问题?


 

  下为现场发言全文:

  在自然界里头,没有现成的数字,也没有现成的数学,更没有现成的数字化技术。天上没有,树上不结,地上不长,你挖地三尺可能挖出矿,但挖不出个数字来。数字、数学、数字化技术,是人的创造,是人基于发现的发明。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人为什么要去搞数字呢?有好多解释:

  一组解释指向好奇。人类总是对自然界充满好奇,自然界的各种属性中,有一种就是数字的属性,数的属性。还有一种解释指向有用。无论是发明阿拉伯数字,还是运用这些数字来计数、做演算,一直到今天极其复杂的数字化生存,都是因为,数字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

  解决问题,就会动员人类花更多资源往数字...

Read more

为什么城市化离不开农地农房入市


  这些年观察城乡经济,笔者关注的重点是转让权。《城乡中国》从(2012年3月)起笔持续两年半,陆续把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铺垫。写到《城乡中国》的下册,曾专辟一节辨析涉及农地农房转让权的一些认识。其中,回应了华生的“误区”指责,点评了他提出的“建筑无自由”论和“土地配置靠规划、不靠市场”论,也引出他的数篇反驳。为赶出版周期,惟有在书稿交卷后再来作复,以就教于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何来“人的城市化”

  先从问题说起。据华生自述,“2001年初,我也是从农民进城...

Read more

想法的“生产力”


   世界上很多“想法”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奇迹,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

   如果一个现象、一个产品打动了我们,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它是从哪儿来的?是怎么想到的?谁又将这个想法变成行动的呢?追溯起来很有意思。

   用原理实现新技术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有经济学家认为,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采用一个新的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

   国外一家企业发明了一款电子眼镜,可以让盲人看见世界。科学家发现,人能看见外界并不是通过眼睛,眼睛只是外部图像的接收器,而成像则在大脑。盲人的眼睛丧失了功能,但大脑成像机能还在。这家企业开始思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