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石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总裁

重访菲律宾 (下)


杂交水稻的国际市场

 

由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长年的投入,由于有袁隆平院士等一大批中国杰出科学家的贡献,杂交水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技术也领先与世界。

 

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杂交水稻的发展可以说刚刚起步。且不说,日本、韩国、菲律宾、孟加拉、巴西等主要水稻消费国和生产国家实际上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而需要常年进口;就是印度、印尼、埃及、缅甸等水稻生产大国(包括中国)也只是“勉强糊口”。在世界上,水稻生产自给有余,还能够常年出口的国家仅仅有泰国、越南和美国。

 


产品评比示范

 

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本来...

Read more

重访菲律宾(中)


国际水稻所(IRRI

 

位于马尼拉南面的国际水稻所是隶属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IGAR)下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于1962年,最初的启动资金主要是来自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据说当年也曾经想在中国其建立本部或者分所,但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允许,所以就建在了菲律宾。

 


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南面的国际水稻所

 

国际水稻所每年数千万美元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世界各捐助国的捐助。在这其中,美国、日本、欧洲是比较重要的来源。目前,由于水稻作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宠”,世界各国的捐助也不断增多。现在,国际水稻所每年收到的的捐助经费高达创纪录的六千...

Read more

重访菲律宾 (上)


菲律宾是公司国际业务的重点地区之一。过去由于业务的关系,有过几次短暂的访问。这次重访又有收获。

 

菲律宾

 

六千多个岛屿组成,其中央政府的管理力度是有限的,行政成本高企也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在现在的菲律宾,在吕宋岛以外,当地部落和望族势力依然强大,再加上传统的天主教会,成为影响菲律宾政局的最主要的内部力量。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就是利用天主教会的影响,在选举的最后关头扭转颓势,赢得最终的胜利。

 

 

 

麦哲伦在1521年在他率领的探险船第一次实现环绕地球的航行的后期,首次让西方殖民者发现了菲律宾,40多年后,菲律宾就在西班牙人...

Read more

改革当前品种审定的“系统误差”


  农作物品种在推向市场之前,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查和认定,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同样存在的“游戏规则”。中国的品种审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阶段,在历史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化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品种审定体系显然不能够满足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以为玉米为例,以本人不十分精确的估计,每年通过国家和各省区域试验审定的品种不下一百多个个,但是真正能够在市场上有一定推广面积并获得市场认可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这说明我们的作物品种试验和审定体系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系统误差”。我们要修正这种“系统误差...

Read more

“中国制造”的悲哀


  经常听到周围一些有出国购物欲的款哥、款姐们抱怨,说买回来东西一不小心就是“中国制造”,结果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还是“出口转内销”。“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不但让老外们看到了充斥在商场里货架上、家庭衣帽间和储物柜里的中国货,也让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在惊叹中国的崛起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之余,又不断演绎出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这样的称谓常常让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甚至...

Read more

杂交水稻产业发展展望


这是在今年9月5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杂家水稻大会的部分演讲内容,最近整理成文发表在福布斯中文网。虽是外行,抛砖引玉。

 

一,历史

 

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据说在一万多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学会了种植水稻和不断改良水稻品种的技术。这也就是从神农时代开始,水稻就是中国的“五谷”,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到现代中国人的主粮了原因之一吧。因此,也便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随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爆发增长的高峰,社会需求与粮食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我国过去的水稻栽培和育种技术一直是沿着传统和循序渐进的路线进步的,沿此思路...

Read more

短暂的法国之旅(下)


圣母升天教堂和十字军东征

 

克莱蒙费朗市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两座教堂。其中特别显眼的双塔尖造型的是“圣母升天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据说,历史上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当时相当于中国的南宋时期,罗马的新教皇尤金三世(Eugenius III)刚刚当选,他迫切想建功立业,树立自己在欧洲大陆各个国家中的威信,并挽回开始日渐式微的罗马教廷权威。他新近得知中东的一个基督教小国阿德萨陷落,便迫不及待地设法说服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以及他们的贵族们加入十字军东征的队伍。他还亲自从罗马来到法国,在这个教堂里里宣布了“...

Read more

短暂的法国之旅(上)


利马格兰 – 一个农民合作社的典范

 

如果单从销售额上来看,利马格兰应该是世界上第四大的种子公司。它的销售额一年大概十亿欧元多一点,勉强领先于德国的KWS公司。其大田作物的种子业务位居世界的第四位,蔬菜种子业务则位居世界第二或者第三,两者的排名在欧洲市场均为第一。但是,利马格兰公司的整体实力比起世界种业的三巨头:孟山都,先锋和先正达仍然相距甚远。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利马格兰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种业公司,它的所有者是一个于1942由法国中南部600多名农民发起成立的“农民协会”。最初,利马格兰从事种业的研究和生产是为了农民协会的会员服务。后来他们发现,...

Read more

荒唐的“大哥”


我“大哥”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做事,腕儿、有钱,但做事总是有点为富不仁。

 

眼下新一轮的柴油荒再次席卷了全国,我们家门前的加油站也排起了长队。即便如此,我“大哥”留着柴油要么出口,要么囤积居奇,等着涨价,就是不卖给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说起来真有些气人。

 

加满一油箱柴油这样小小的愿望已经成为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跑运输的“大弟弟”的生意一落千丈自然不必说,就是其它的众多行业打工的“弟弟妹妹”也因“等米下锅”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国际成品油价倒挂”是我“大哥”最常用的理由。市场...

Read more

小股东的悲哀


在我的印象中,虽说股东大会才是公司治理的最高权威机构,但董事会才是真正的实权单位。

 

虽然每个中国公民从理论上说都应该是这个国家的“小股东”,但是,根据“责任过于分散则略等于无责任”的原理,大家也别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你想,咱家里有十几亿的小“股东”,(包括未成年的未来股东),谁是谁咱们“董事会”都搞不清楚。所以说,“股东太多也略等于没有股东”,这大概也是放之华夏而皆准的定理之一吧。这不,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第N次“股东普查”,估计是要好好自查一下家底了吧,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小老板”、小股东。

 

在咱们的“董事会”下面,好像有一个叫国资委的“帮办”。最近它放出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