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万刚

总有一种不平来自时事的阅读;总有一种快乐来自哲理的追求;总有一种欣然来自历史的体味;总有一种感动来自故乡的土地;总有一种激情来自校园的回忆

二十以下不相识


二十以下不相识

 

“笑问可从何处来”,儿时读到的诗作已成自己的人生喟叹。中午见高中同学,谈起回到老家,二十岁以下年轻人多不相识了,儿时熟悉的爷爷奶奶们往往进了田野,成了坟头;比自己大的哥哥解解们为了生计白发斑斑,两眼无神;那些叔叔婶婶们老态龙钟,晒着太阳捱时光。

 

过去村子里的人,如果出过本县,就算是见世面了。记得八十岁的父亲年轻时候曾经去过南阳买牛,还到过石家庄买马,算是见过大世面了。如今,回到老家跟四十多岁的堂兄喝酒,他给我大谈自己从东北沈阳到西南四川,从东南杭州到西北乌鲁木齐的打工经历,而身旁的十八九岁的侄子侄女说他也到过广东、上海...

Read more

草原上与人遥远和天地最近


此在的草原

 

从呼伦贝尔草原归来,我知道,草原已经是自己的一种生命形态。

 

微风从左边的草上吹来,经过被草没过的仰面八叉的四肢,不知去了何方。盯了许久对着我的天空,思绪找不到落脚的云彩。草原,让文史滋养的平原文化中的心灵,失去了历史的方向。

 

在眼睛失去了落脚地的草原,人回归了此在。

 

草原上历史淡薄,多少驰骋的英雄们往往只是变成了某一个神秘的传说或者歌声里的纪念,找不到任何可以凭吊之迹。蒙古高原上的草原太过广阔,草原上的人们逐草水而居,即使是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百年后都了无痕迹,任何历史的矫情在草原都无立足之地。

 

匈奴人、...

Read more

大地何处留白


      大地留白之荒

  

自古以来,中国都对大地之荒有着偏见,荒地从来都是被忽略或者要农业改造的对象。

 

当北大仓的想象,落实到丛林一样的玉米地撑满我的双眼,更真切的感受到了中国农业思维传统改造大地的力量。这里是中俄边地,在不宽的柏油路上飞奔,却不由自主的被一百六十年前土地割让的历史纠结,高过人头的玉米地间偶尔有一两个村落,点缀在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原野中。在北大荒精神发源地黑龙江的密山县,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如今仓廪足实之的北大仓的前世北大荒,会是什么样?

 

不过,如果不以国界来切割的话,东...

Read more

谁为这个时代立屋


谁为这个时代立屋

 

在北京郊外,常常似乎进入了百年前的租界,当那些欧美的别墅再冠以“塞纳河”、“加州小镇”等等万里之外的意象,你就体验到了什么叫后殖民文化,多少富人们主动的将自己在中国大地上的起居,投入了遥远西方的屋檐下。

 

中国的富人们已经不少,甚至有些也可以富可敌国吧,但是,他们在历史上是应该羞愧的,因为这些富人们的宅子只有价钱,没有价值。当我们为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碉楼所吸引而慨叹其精致时,当代,有否可能出现新的李家大院、章家大院?

 

一个时代的风尚和追求,往往会积淀到建筑...

Read more

你让谁的心古


      你让谁的心古

 

师弟曾援藏三年,师妹刚刚从西藏两周游回来,毕业聚会兼学期结束的宴席上,西藏遂成主题。西藏,是的,西藏,有多少都市中的眺望,落到你的方向。

 

灯红酒绿、高楼林立、物欲横流的都市,造就了最多的焦虑躁动无法安守家的灵魂,他们的心灵在现代文明繁华的喧闹中,饱受煎熬,渴望纯净乐土,于是,便有了消费远方。远方,起源于欧洲中心的目光。从非洲的部落到南美的印第安遗址,从太平洋海岛上的原始森林,到中南半岛的贫穷乡野,都成了西方精神消费的远方,而受此熏染的我们也建立了如此的目光。我们所谓的旅途,往往跟随者...

Read more

在村庄自然发育


在村庄自然发育 

 

当我读万卷书,走过千山万水,却发现,自然之乐不需要远方寻找。世界只是一个文化幻觉,自己的感官世界,其实只能在一个十里之地深入每一个自然的细节。自己与自然紧密结合,就是童年里的村庄生活,那是我在这个世界的精神和自然子宫。

 

少年前的心没有太大的视野或欲望,与每一处的自然迅速融入,童心随处在自然中得乐。那是乡村最小的细胞自然村,几十甚或几家人家世代聚居而成,一个个小小的村落,挺立起生意盎然的四季和大地生机。我十八岁之前的岁月,就在这后来看似狭小的村落中自然发育,足迹从没有超过十公里之外。如今看来,那里,却是我与自然最为相得益彰的世界。...

Read more

富从所好


 富从所好

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个在喜好方面挖掘到极致的人。就算是一个木匠、皮匠、瓦匠,或者考古者、训诂者。

这是我许久的想法。下午办完事还早,老大哥单位在附近,就过去坐了一个半小时。谈及他的儿子,正痴迷日语,东渡日本学社会学,他很是担心孩子未来就业。我遂将自己想法向他直言。

中国所谓的富人,完成自己原始积累,其后人求学之路,不该再承载身份命运转变的沉重,而应该从其所好,学习一个自己钟爱的专业,无论多么偏门,也一直学下去。如此,对于一个人来讲,则是完成了自己;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才会真正出现学者和思想家。

此种纯粹的学习,欧美多有,而近来中国尤缺。当今校园,少有不受就业前景影...

Read more

汗滴下何土


      汗滴下何土

  

在城市,闻不到劳动的汗水味道。当然,却听到最多累啊辛苦啊。

据说这几天是首都一个甲子里最热,我正赶到中午出去了两次,火辣辣日头下沿着马路走了不短,虽是很热,却并没有忍受不了。感受日头毒辣的该是那些建筑工地上的民工,那些谋生计的小摊,那些没有空调的贫困者,我们这些办公室有空调的家伙,上下班路上热一下,却嚷嚷着喊着。

小时候在农村,这个时候正是麦收后的秋庄稼——玉米、大豆或者棉花,刚刚长出地面成苗的时候,正该锄杂草。天热,却是锄掉嫩草太阳晒死的好时机。父辈们,也就...

Read more

西门小街


西门小街

 

为了告别的聚会,在这个年纪,已经没有多少感伤。

 

师弟的毕业宴是六月三十日,这是校园里的告别的最后揖别时刻吧。我到了校园西门,没有进去,那样的佯狂痛饮和感伤离别,与自己越来越远。我直接去了饭店,小师弟出来接我,是原来在记忆中的那条街道。

 

似乎每一个大学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吃喝一条街。街道不大,饭馆不贵,却因青春的释放而无尽繁华,盛满了大学里那些最为干气豪云的痛饮。

 

人大西门外穿过马路向西,有条小街,宽不过十米,三四百米长吧,坐落着几十家饭馆,向西走不多远,就可以通到乡野的稻子地,还有钓鱼池。当然,那是随手可拾却已遗落的从前。已...

Read more

忠诚和背叛的高调


藕丝(3)

 

中国历代为何汉奸多,其实多与高压的道德刑罚和连坐制度有关。即如李陵,正是一步步逼上汉奸的。正如严刑峻法并无助于铤而走险的犯罪减少,对忠诚和背叛的高调张扬,对于中国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忠诚者,也没有减少背叛者。

日常之人,多数乃道德平庸者,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道德天才或者道德特异功能者,在民族遭受陵夷的时代,能够不助纣为虐已为难得,当一个亡国奴,不是个人的道德罪过。有时间,该去研究八年间日据区“亡国奴”的生活和思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