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是劳动原因还是科技原因?


王志华说:“利润不断扩大(也导致生活内容扩大)的根本原因,不是现代人劳动量增加了,而是科技发展了,科技投入增加了,除此,还能做出别的解释吗”(241P) 从实物利润来说,这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科技能够使我们以更小的耗费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它表现为所获物品效用对耗费补偿后的剩余大大增多了。 从市场价值利润来说,则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实物剩余所具有的市场价值,随着市场交换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实物剩余在市场交换中很值钱,此时它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利润就很大;有时候则相反,实物剩余所具有的市场交换中很不值钱,此时它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利润则很小。而今天是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时代,因此我们在此所说的利润主要还是市场价值利润,而不是实物利润。 现在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决定产品的市场价值利润的条件。产品能够在一定市场中获得一定利润,就要有一定价格,即产品在市场中要获得与维持一定的价格水平,才具有利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比如,我生产的一种手机要在市场中获得一定利润,这种手机的市场价格就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如维持在1000元价格水平上,低于这个价格,我的手机可能给我带来亏损。那么,是什么因素使手机市场维持这个价格呢?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维持这个市场价格的根本因素,是共同行业中各个生产者生产经营所耗费的成本代价的综合,我把这种成本代价的综合形象地称为“众人成本”。比如,我的手机能否卖出1000元以上的价格,取决于其它类似的手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能否处于1000元以上。如果他们的生产成本处于1000元以上,那么很好,我的手机就可以顺利卖出1000元价格;相反,如果他们的生产成本处于1000元以下,那不好,我的手机难以顺利卖出1000元,可能只能卖出950元、900元、850元…。总之,在相同行业中,别人的成本越高越好,而我自己的成本则越低越好;别人成本高,就可以维持一个高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具有高价格。这种情况,我称之为“低效劳动为高效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也包含着对“创造价值”的讽刺!)。 这是理解价格形成的关键。这个道理,对于理解今天市场竞争下的价格博弈,具有重大意义。为什么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资本纷纷到中国设厂投资?就是因为要争取价格确定上的优势。当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因西方工人的高工资而维持在较高水平状态时,那些到中国来投资设厂的人,就可以更低的成本价格获得超额利润。而来中国投资的目的,最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他们的工资只有发达国家工人工资的几十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中国廉价劳力在为他们创造着超额利润。 但是,当世界上所有厂商都到中国设厂投资,都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最终再没有那一家公司占优、占到便宜,因为,他们的生产成本已经在更低的水平上趋同。此时,利润特别是利润率,不是增大了,而是减小了。而在此同时,科技因素同样在发展着,只是所有的生产者都同样、以同一水平发展,谁也未占优势;于是,谁也没有在这种科技发展中得到好处。比如,美国微软公司是高科技公司,应该是科技发展型的典型。但如果世界上出现100个微软那样的公司,拥有同样的科技,你想,今天的微软还会吃香吗?它的产品的利润还会那么高吗?没有了。实际上,中国只出现了一个规模小得多的金山公司,就迫使微软的OFFICE软件降下它几千元价格的头,来与金山公司的WPS竞争。这说明,虽然科技是财富的基本源泉,但它并非市场价值利润的源泉。要使科技为我们带来更大利润,不仅要有科技,而且要有有优势的科技。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证明,市场价值利润的源泉,实际上来源于人类的“必要劳动”。因为,只有“必要劳动”才构成“必要成本”中的利润因素。 最后用萨缪尔森的“丰收悖论”来说明这个道理:“⑴ 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农场主的收成都打破记录的话,他们的农场收入却会下降。⑵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但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整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⑶ 如果对某一特殊行业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该行业的生产者可能会因此发财;但如果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则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变坏。⑷如果某一个学生考得很好,他的得分等级会提高;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考得不错的话,则平均的得分等级却不会发生变化”。在此再加上条:如果只有你采用了高科技,那你获利丰厚,但如果所有的生产者都象你那样,普遍采用相同的科技,那没有一个人会变得更好,“反而可能变糟”。关于科技及机器的在价值运动中的作用,马克思也有类似的话:“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述规律就得到了证实,按照这个规律,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