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记者/裴少铭
“我这个人比较乐观,坏事情也会看到好的一面。”面对《环球》杂志记者的提问,优派公司创始人、全球CEO朱家良儒雅而舒缓地说,“如果真要让我讲记忆犹新的困难的话,不是创业以后的事。”
在创业之前,朱家良曾在另外一家公司服务,这个公司亏了很多钱,公司老板连续三年都在公司又旧又臭的沙发里睡觉,下班后的主食就是面包,日子很辛苦。
“创业人万一失败的话,可以苦到这样。所以,我警醒自己以后绝对不能如此。” 朱家良说,“我是比较敢冒险的人,但做每一个事情我都要评估将来的后果会怎样,如果后果不是我能够负担的,我不做,如果后果我负担得起,就不会想太多。”
“精英”没有固定套路
朱家良出生在台湾省南部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他成长的轨迹似乎也不符合人们印象中的“精英”路线。
“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很封闭的环境,那个环境里面大家志向不是很高。” 朱家良仍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我应该改变一下,但我不知道怎么改变。没有考上大学,后来面临经济压力开始找工作,最后当了一个推销员,这个工作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肯定。”
起初,他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不会社交,吃饭、喝酒,话都讲不出来,更不敢上台讲话。这种性情对一个推销员来说并不适合。
“可在当时,推销员是我唯一能够找到的工作。”朱家良回忆道,“找到这个工作后,我认为我不行,但是我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所以,我鼓励自己,找出很多新方法去搞推销。每一次被人拒绝,我都强迫自己很高兴,甚至被别人踢出来我都当成一个高兴的事情。后来,我有了一种很强的自信,甚至把此前不行的东西都变得可以了。”
当推销员的经历也许对朱家良的触动很大,也让他发现了自己潜力。为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自我,他辞职报考了大学。在准备考试的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他的一个室友曾经对人说:“那个怪人从来没有睡过觉!”
天道酬勤,朱家良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台湾东海大学。
但在东海大学,他根本没有心思做学问,成绩也一塌糊涂。在学校上课,他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间里,抱着一大摞字典跑到讲台上去推销。
一开始,他经常被人嘘下来,后来他所卖出的字典数目竟然越来越多了,再后来,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演讲者。
“有了这个经验以后,我发现,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朱家良似有感慨地说,“外界一般认为的东西,你不必顺着他们的意思去做,别人觉得你不行,不等于你真的就不行。”
追求完美近乎苛求
在从商这条路上,朱家良完善自我、建设自我可谓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尽管他在东海大学拿到的只是“肄业”证书,但这并不能阻止他追求自己的目标。
从东海大学出来后,朱家良去了一家做键盘的公司工作。这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公司不久便派他到美国去开拓市场。在美国,他凭借自己对市场的直觉发现,那时候类似工厂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做大了。于是他决定单干。
1987年,30岁的朱家良从姐姐那里借来10万美元和家人一起来到了洛杉矶,开始了自己的“美国梦”。他创立了一家公司,专营台湾生产的计算机组件。3年后,他又选择了显示器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环球》杂志记者曾在优派驻京办事处看到这样一句标语“追求完美、近乎苛求”。实际上,朱家良也确实把这一理念贯穿到了他的经商实践中。
在朱家良创业之初,美国市场上的显示器品牌不下80种,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以NEC、松下等为代表的日本强势品牌价格昂贵,以韩国或中国台湾生产的一些品牌价格又非常低廉。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一个空白。于是,摈弃了工厂式销售理念的朱家良以无人能比的自由度展开了自己的腾挪之术:从松下等厂家定做、组装显示器进行销售。
“消费者不过就两个需要,第一是品质好,第二是价格要合理。”朱家良说,“从松下等公司订做,贵是贵,但只要卖的价钱比买的还贵就可以。重点是,我做的品牌要比NEC好。另外,我们完全可以提高效率压低成本,我们在全球只有600人。”
朱家良对完美的追求不但体现在对盈利模式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上。
近两年,ViewSonic品牌的显示器一直从16毫秒升级到了4毫秒,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他们从不满足。目前,他们又推出了进一步挑战自我的2毫秒显示器。
对此,朱家良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光在反应时间上领先是不够的,它终究会有一个极限。色彩仅次于速度,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一个项目。另外,下一步最大的潮流是宽屏,宽屏的比例也将到一个相当大的程度。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商机的。”
让人舒服的人性理念
“我出生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不习惯高高在上去指挥别人,对别人的指挥我也不太愉快。”朱家良始终微笑着,“管理应当是以协助的方式、支援的方式,我从小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做老板的架子也很小。这对一个服务型、行销导向的公司比较适合。”
对此,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是一个生产型的公司,晚上7点钟,公司大门一关,最重要的资产,机器、产品、原材料等,全都在大门里面,这样老板会比较放心。但是像他的公司,大门一关,最重要的资产,包括员工和客户等,全都留在了外面。老板根本不知道员工明天还会不会再来。
采访的最后,朱家良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经商最重要的是要经营出一个品牌来。但是品牌不代表知名度,知名度更不是品牌。品牌代表一个承诺:承诺品质、承诺性能、承诺服务、承诺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有管理理念的一个最好提炼吧。
“我这个人比较乐观,坏事情也会看到好的一面。”面对《环球》杂志记者的提问,优派公司创始人、全球CEO朱家良儒雅而舒缓地说,“如果真要让我讲记忆犹新的困难的话,不是创业以后的事。”
在创业之前,朱家良曾在另外一家公司服务,这个公司亏了很多钱,公司老板连续三年都在公司又旧又臭的沙发里睡觉,下班后的主食就是面包,日子很辛苦。
“创业人万一失败的话,可以苦到这样。所以,我警醒自己以后绝对不能如此。” 朱家良说,“我是比较敢冒险的人,但做每一个事情我都要评估将来的后果会怎样,如果后果不是我能够负担的,我不做,如果后果我负担得起,就不会想太多。”
“精英”没有固定套路
朱家良出生在台湾省南部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他成长的轨迹似乎也不符合人们印象中的“精英”路线。
“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很封闭的环境,那个环境里面大家志向不是很高。” 朱家良仍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我应该改变一下,但我不知道怎么改变。没有考上大学,后来面临经济压力开始找工作,最后当了一个推销员,这个工作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肯定。”
起初,他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不会社交,吃饭、喝酒,话都讲不出来,更不敢上台讲话。这种性情对一个推销员来说并不适合。
“可在当时,推销员是我唯一能够找到的工作。”朱家良回忆道,“找到这个工作后,我认为我不行,但是我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所以,我鼓励自己,找出很多新方法去搞推销。每一次被人拒绝,我都强迫自己很高兴,甚至被别人踢出来我都当成一个高兴的事情。后来,我有了一种很强的自信,甚至把此前不行的东西都变得可以了。”
当推销员的经历也许对朱家良的触动很大,也让他发现了自己潜力。为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自我,他辞职报考了大学。在准备考试的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他的一个室友曾经对人说:“那个怪人从来没有睡过觉!”
天道酬勤,朱家良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台湾东海大学。
但在东海大学,他根本没有心思做学问,成绩也一塌糊涂。在学校上课,他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间里,抱着一大摞字典跑到讲台上去推销。
一开始,他经常被人嘘下来,后来他所卖出的字典数目竟然越来越多了,再后来,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演讲者。
“有了这个经验以后,我发现,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朱家良似有感慨地说,“外界一般认为的东西,你不必顺着他们的意思去做,别人觉得你不行,不等于你真的就不行。”
追求完美近乎苛求
在从商这条路上,朱家良完善自我、建设自我可谓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尽管他在东海大学拿到的只是“肄业”证书,但这并不能阻止他追求自己的目标。
从东海大学出来后,朱家良去了一家做键盘的公司工作。这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公司不久便派他到美国去开拓市场。在美国,他凭借自己对市场的直觉发现,那时候类似工厂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做大了。于是他决定单干。
1987年,30岁的朱家良从姐姐那里借来10万美元和家人一起来到了洛杉矶,开始了自己的“美国梦”。他创立了一家公司,专营台湾生产的计算机组件。3年后,他又选择了显示器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环球》杂志记者曾在优派驻京办事处看到这样一句标语“追求完美、近乎苛求”。实际上,朱家良也确实把这一理念贯穿到了他的经商实践中。
在朱家良创业之初,美国市场上的显示器品牌不下80种,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以NEC、松下等为代表的日本强势品牌价格昂贵,以韩国或中国台湾生产的一些品牌价格又非常低廉。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一个空白。于是,摈弃了工厂式销售理念的朱家良以无人能比的自由度展开了自己的腾挪之术:从松下等厂家定做、组装显示器进行销售。
“消费者不过就两个需要,第一是品质好,第二是价格要合理。”朱家良说,“从松下等公司订做,贵是贵,但只要卖的价钱比买的还贵就可以。重点是,我做的品牌要比NEC好。另外,我们完全可以提高效率压低成本,我们在全球只有600人。”
朱家良对完美的追求不但体现在对盈利模式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上。
近两年,ViewSonic品牌的显示器一直从16毫秒升级到了4毫秒,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他们从不满足。目前,他们又推出了进一步挑战自我的2毫秒显示器。
对此,朱家良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光在反应时间上领先是不够的,它终究会有一个极限。色彩仅次于速度,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一个项目。另外,下一步最大的潮流是宽屏,宽屏的比例也将到一个相当大的程度。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商机的。”
让人舒服的人性理念
“我出生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不习惯高高在上去指挥别人,对别人的指挥我也不太愉快。”朱家良始终微笑着,“管理应当是以协助的方式、支援的方式,我从小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做老板的架子也很小。这对一个服务型、行销导向的公司比较适合。”
对此,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是一个生产型的公司,晚上7点钟,公司大门一关,最重要的资产,机器、产品、原材料等,全都在大门里面,这样老板会比较放心。但是像他的公司,大门一关,最重要的资产,包括员工和客户等,全都留在了外面。老板根本不知道员工明天还会不会再来。
采访的最后,朱家良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经商最重要的是要经营出一个品牌来。但是品牌不代表知名度,知名度更不是品牌。品牌代表一个承诺:承诺品质、承诺性能、承诺服务、承诺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有管理理念的一个最好提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