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启发思维的机制


教育中启发思维的机制
黄焕金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谈到中国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时,强调了启发教育的重要性。他说"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http://news.sohu.com/20050909/n226916618.shtml)。一个政府官员,往往只是说教育的资金体制问题,直接提倡某种教育方式,并不多见,说明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启发式教育,就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对抗当今正在泛滥的应试教育方式的一种科学教学方式,所以才受到政府高官的异常强调。不过,应试教育并非单纯是教育方式的问题,它已经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变成在教育体制内的一个"不可解"。
受此鼓舞,我找出了近20年前自己所写的关于启发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文字。――黄焕金】


纯思维的混沌状态,是思维要获得其结果的必须前提。如果思维在其过程中不经过这一状态,它就不可能获得它所要获得的结果。真正的思维必须经过这个艰辛的思维状态,真正的思维便以这一混沌状态为其标志。就象每一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艰难的时候一样,每个思维者的发展也都有其艰难的时候,并且它只有通过了这个艰难的时候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思维者。
    首先,这一混沌的思维状态给思维者以丰富的启发可能性,从而使思维者头脑充满着启发。数不清的思想家和发明家由于有了这一思维状态而使自己头脑充满了启发与灵感,他能从某些细微小事中得到启发。人们是非常推崇启发和灵感的,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从梦中,从某种无中生有的启发与灵感中获得某种发现、发明和创造。然而必须懂得这些启发和灵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们并不无中生有,在产生这些启发和灵感以前人们已经付出了艰辛的思维。启发和灵感是从思维的混沌状态中产生的,处于这一状态的思维者会充满着这种启发和灵感。因此,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充满着启发和灵感,而另一些人则从来未发生过什么灵感;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奇怪。
    并且,我们还会看到,启发和灵感具有特异性(专一性),这无疑取决于思维本身的特异性了。即思维的对象是什么,它在混沌状态中便具有什么样的启发与灵感。因此,这进一步表明了启发和灵感是由思维决定的,是从思维的混沌状态中发生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种启发是怎样发生的,启发发生的过程及机制怎样。这是纯思维中最为深奥微妙的问题。


    思维现在处于非常不确定的混沌状态。当某个"意义"进入这一状态时,我们想象这一外来的意义对这思维状态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这个外来的意义便是引起启发和灵感的原素,因此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这里说的是"意义",比如,这句话包含着一种意义(或含义),这件事具有这个意义,一个字具有特定的意义(含义或意思),等等。这个外来的意义在这混沌状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它使这一状态在达到某种"饱和"程度后突然发生质变(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发生启发与灵感。这个意义在这里使这一混沌状态的思维凝结了,凝结在这意义上面,就象一粒尘埃掉进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里便立即使这种物质从溶液状态中结晶析出一样。一个意义象一粒尘埃一样掉进了这个极不确定的思维运动状态中,于是这个思维状态马上就"凝结"和"定型"了(凝结和定型在这一意义上面,从而也使这一意义得以变化和发展)。启发和灵感的意思也就是这样,"恍然大悟";这种恍然大悟实质上便是思维从极不确定状态突然走向确定状态,突然间出现的思维确定状态使思维者恍然大悟,使他得到了启发。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启发包含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首先制造了一个不确定的思维状态,如提出某些问题让学生尽力思考。这是启发教学的第一步,如果不首先进行这一步,不首先使学生头脑思维起来(不管他如何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启发。然后教师找到一个适当的"外来意义""投进"学生那紧张思考的头脑中,使这种不确定的思维状态突变为确定的思维状态,从而得出相应的思维结果。这样便完成了一个启发过程。在教育中,启发过程是人为控制和指导的,而在这里的思维过程中,启发则是一个自然过程,在这个自然过程中,发生思维是自然的,思维从不确定状态过渡到确定状态从而实现启发,也是自然的。这种自然启发极为广泛地存在于思维活动中,但它也很不易为人们所了解。对启发的整个自然过程和机制如果不很多次地体验过,是不可能了解的。然而人们甚至连教育上的启发过程都不大了解;它是启发的典型表现,是人为地控制了的启发过程,就象人们人为地控制核子反应那样。教育不可能创造出某种启发过程,它只不过利用了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自然的启发过程和规律,它把这个自然存在的启发过程应用于教育活动中。但是,在教育活动中要想控制和"驾驶"好这个启发过程,需要高度的心理技巧和心理洞察力,否则启发教育便显示不出多大效果。
    实现启发,关键之一是这个"外来意义"。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意义呢?首先,意义大都是内在地隐藏着的,因此要从一种活动,一种东西,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中得出某个意义,就必须要对这些东西进行分析与各种思维,不进行分析,它的意义便不可能表现和"开发"出来,就象你要思考一句话,才能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这个意思是内在而深刻的话)一样。在这里,思维已具有两重性,一个是它对问题的思维,另一个则是对具有意义的东西的思维。当然,它的重点是落在对问题的思维上,甚至这个重点的偏移达到了它(思维)对这个有意义的东西的思维完全是无意识的程度。总之,混沌思维本身同时就是这另一种思维,什么东西到它之中都被"脱壳"而显示出其意义,因此得出这样的意义往往是思维在无意之中实现的。有意义的东西投入了这思维之网中,它的意义便在这张网中得到显示。因此在这里,思维不用专门去寻找这个外来的意义,这个意义会无意地来到这混沌思维的状态中,就象蚊虫苍蝇自己掉进一张开着的蜘蛛网中那样。同时,这两方面的思维在时机上也完全是可以分开的,前一思维可以发生在以前很长的时候,也可以发生在以后很长的时候;对后一思维也是这样,是与前一思维不一定同时的。因此便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思考了很长的时间,到将来的某一时刻,在某句话或某一事情的(突然)启发下才获得解答;在教育中也是这样,教师当时所教的东西学生总不能马上就得到完全的理解,只是在此以后,在某一事情或语言的启发下才得以真正理解。当然,相反的情况也会有,因为引起启发的东西早就处于头脑中,因此教师一教到相应的东西,学生便马上得到启发,便完全理解了(这样学生的学便十分主动而有效)。只要我们张开自己的思维之网,外来的意义总有机会掉进去而发生作用,使这个混沌状态的思维变性而凝结起来,析出思维的结晶。但正象刚才说的,有些"外来意义"也需要对之进行专门的思维才能获得其中的意义。比如,我们常常要对某种理论、思想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便是要开发它所包含的意义。----关于"意义"(这里也包括"含义、意思"等)这种东西,它越来越显得重要,并且会最终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科题和领域(和语言学等一起)。意义的本质是什么?它很象"价值",即经济学上所说的价值;价值是劳动的结晶,同样,意义是思维的结晶。思维在一切自然关系的合理而必然的地方创造着意义,意义也正是这个自然关系的精神形式,它反映着这个自然关系。因此,有思维的地方必定会有意义存在,象语言文字的起源一样:当一个语音和符号被思维赋上某一意义时,这个语音和符号便变成为语言和文字(单纯的语音和符号本身是毫无意义的)。语言文字是人的智力活动、人的思维所创造之意义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总之,它的一切智力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它的一整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样,我们便得出意义随着思维活动的发展而积累与发展的思想。如有意义A,新的思维使它变为意义B,再新的思维又使它变成意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