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经历


喝酒的经历

陈岩锋 

作为我们这类才子型的人物,一般将喝酒称为饮酒,也许这样文雅一些,比较符合我们这种身份。不过要是真正喝起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琐碎的礼节了,尤其和几个亲密­无间的知己。这就是我不将喝酒称为饮酒的原因。当然,我也不会因为喝酒这个词语显得粗俗一些,而掩盖掉我的真实面目。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和家人住在一个临时小站。小站是为一个砖厂临时开通的。等砖厂罢之不用之后,这个小站也就撤消了。附近的农牧民只好到­10余里地外的车站坐火车。小站没撤消之前,在这里乘车的也是砖厂的铁道兵居多。我们过年的时候他们一般送给一些礼物,或者有专列发一些过年货。那时候物价很便­宜,不过工资也很低。喝酒也不很经常,毕竟这是个很奢侈的嗜好。但是我们家过年的时候还是要备上各种各样的酒,除了四川出的棉竹大曲,好象就是我能喝的红葡萄酒­了。葡萄酒在那时候不便宜,一瓶都一元多。虽然在东北当地人都喝二锅头,不过车站的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喝二锅头的人并不是很多。

具体那一年我忘记了,这是我第一次喝酒,喝的就是红红的甜甜的葡萄酒,开始喝的时候还比较顺口,甜甜的很滋润。大人们虽然喝的是白酒,但也逗着我喝。喝的时候还­没事,不过等到喝完以后,酒劲就开始发作了。不小心把家里的暖壶都踢了。好在是过年,又喝了酒,否则,挨一顿骂是在所难免了。

上学的时候我还算是一个比较老实,既没有和同学们学会吸烟,也对喝酒没有什么嗜好。吸烟我缺少那种资份,别人一学都会,而我吸了一个月还是没有瘾。所以我就几乎­不沾烟了。顶多就是喝酒在兴头上的时候点燃一只,无非也是凑个乐。调节一下气氛而已。

真正开始喝酒还是从工作以后说起,工作关系的同事需要切磋切磋,原来的同学需要交流交流,逐渐地能喝上几杯,不过也就是三四两的酒量。有次听朋友说,原来不能喝­酒的同学很多都可以喝半斤了,那时候我也就维持在三四两的酒量。也没有什么提高。不过由于应酬的增多,酒量还是练出来了。但是代价却不菲。三四两酒量的时候,我­也就醉过一次。但是酒量大了以后,反而醉的次数也增加了。不过醉酒不是在外人面前,一般在亲密的朋友之间切磋才会发生。

喝酒谁也不想醉,但大部分都想叫朋友喝好。再加上都是朋友,架不住劝,又碰上几杯,喝醉难免。虽然这次晕了以后,说下次一定要少喝,但到了现场总是难以抗拒热烈­的气氛。不过,由于醉酒以后要难受几天,我还是尽量少喝。但是并没有喝酒耍滑的习惯。一是自己本身喝酒还可以,二是既然是来喝酒,那么咱们就爽爽快快地喝,如果­不能喝趁早说一声,自然也就没人勉强。

我喝酒的确也很讲究,虽然我上面说作为文人说喝酒一些粗俗,但和我喝酒的也只是几个亲密的朋友。也只有和他们几个在一起,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触,和别人­喝酒也只是敷衍了事而已。

一两个知己,三四瓶烧酒,五六碟小菜,推杯换盏,不亦快哉!

 

200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