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属称谓
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牢固的情感。亲属称谓在各语言中各具特色。许多人觉得英语sister不分姐姐和妹妹,uncle兼指叔、伯、姨夫、姑夫,cousin用于堂、表亲兄弟姐妹,太笼统了。汉语对各类亲属关系区分得细致入微,无疑是这方面最完善的体系。
英语sister、brother只区分性别,不管年龄。马来、印尼语adik可以表示“弟弟”、“妹妹”,着重说年龄大小,不强调性别。朝鲜语里,弟弟称呼哥哥用hyeong(兄),妹妹称呼哥哥用obba,称嫂、姐姐、姐夫时也有同样的区别。韩流席卷中国,歌迷们也学会了冲着偶像狂呼obba。弟、妹都被说成“同生”,不强调性别,“妹妹”也说成“女同生”。妹妹、弟媳称呼嫂用hyeong,显然是来自上古汉语的用法。《孟子·万章上》有“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日语里的汉字词“兄弟”也能指“姐妹”。
亲属称谓用于一切人际关系,是越南语的一大特点。比如与同辈、年龄相仿的女性讲话,称对方为“姐”。同关系亲近的同辈男性讲话,称对方的词本义却是“舅”。尊称别人的父亲用“伯父”,也有人用于称自己的父亲。中国也有把父亲叫“伯伯”(baibai)的,我姥姥家就这么叫。越南人都称胡志明主席为“胡伯伯”——当你了解到胡伯伯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完美多么超高的人物时,你才会由衷地感受到外人无法理解的真情。
缅甸人没有姓,只有名。对男性的称呼,长辈对晚辈用貌某某,同辈之间用哥某某,晚辈尊称长辈时用吴某某。对女性,称呼长辈用玛某某,称呼同辈用玛某某,也可用名字里的一个字或一个字重叠后来称呼,晚辈称呼长辈或同辈尊称时用杜某某。上述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用于自谦。日语的san、kun,朝语ssi、yang则只在别人身上用,不能称自己。前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被西方人称作Mr U。其实U表示“先生”、“您”,Mr U岂不成了“先生先生”?缅甸人呼“弟弟”、“妹妹”时也按说话人的性别加以区分。人称代词有性别、尊卑的区别。
日、朝语称自己的亲属与称别人的亲属是两套称谓。比如日语,谦称自己的母亲用haha,尊称他人的母亲是okaasan。日语里叔叔是ojisan,爷爷是ojiisan;婶婶是obasan,奶奶是obaasan。每组第二个音节一个短元音,一个长元音,很奇妙啊!我一直猜测其中应该隐含着语言学的秘密。
蒙古族用身体表示亲属关系,躯干代表自己,上臂、大腿代表儿子……手指第一节表示第六代,第二、三节表示第七、八代。父系亲属第九代以后就认为没有血缘关系了。
与此类似,朝鲜用“寸”描述亲属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寸,兄弟姐妹之间是二寸,叔侄是三寸,舅甥是外三寸,堂兄弟姐妹是四寸,堂叔侄是五寸,堂叔伯兄弟是六寸,堂叔伯是七寸,远房叔伯兄弟是八寸,同高祖的叔侄关系是九寸。夫妻无寸,单寸是长辈与晚辈关系,双寸是同辈关系,四寸以内来往多,六寸以外为远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