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让澳门同胞打消移民念头的小文章


我一篇曾让澳门同胞打消移民外国念头的小文章

 

国有硕鼠,仓粟为空。生存艰难的百姓因此发誓要离开故国,“适彼乐土”。咱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祖先,曾经含泪唱出过背井离乡的歌。最近,小品演员赵本山移民加拿大的假新闻引发了多米诺效应,巩俐真的落籍新加坡,网络名人撰写哪里是最佳移民目的地的文章。再加上不时传出政府官员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将钱财转移到海外之后借出访机会滞留不归的消息,移民话题因此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公众舆论热点。

今天,我也凑个热闹,贴一篇11年前写的旧作。这篇旧作发表之时,正是香港、澳门回归前夕。彼时的港澳地区,街谈巷议,皆是移民与否的抉择。小文发表后,作者得到确凿消息:有一些澳门同胞,因为看了我的这篇小文章,觉得所言有理,于是打消了移民他国的念头,决定与故土共进退,同甘苦。十余年过去,艰难苦恨繁霜鬓,我的许多想法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小文所表达的基本观点依然不改。重读旧文,也为其中某些“先见之明”而感到得意,为自己并未耽误同胞而感到欣慰。

小文照录如下:

 

 

何去何从

丁启阵

 

移民还是不移民?在港澳许多人的脑海里翻腾过或者正在翻腾着,情形有如“to be or not to be”之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人生的许多重大得失利弊凝聚成这一个简单的选择问句,好教人费尽思量!

我自己从来不曾考虑过移民问题,可以说是身在烦恼外,不知烦恼苦。因此,当朋友认真向我征询意见时,我才意识到,那思量竟是那么的不易。朋友有难题,自然不能袖手缄口;因为是真朋友,当然也不能说些“移民不移民各有利弊,移与不移要看你自己的利弊观”之类的废话。情急之下,我竟然侃侃然向朋友说出了如下三点不移民的理由:

一、中国人移居海外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史基本上是一部喜剧,不论是到了美利坚淘金开餐馆,还是到南洋种橡胶办工厂,穷的出去,富的回来者不乏其人。但是,这部喜剧谁能说不是祖国那一部悲剧反衬出来的结果呢?假如没有那反衬,移民喜剧本身能剩多少喜剧成分?如今,中国已拨转航向,蒸蒸日上之势已成;相反,某些发达国家则似乎有强弩之末的意思。这个时候再移居那些国家,能否重演一幕“出其幽谷,迁于乔木”的喜剧,大成问题。——中国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扮演反衬角色了。

二、移民有碍大人格的形成。移居之举,既是一种寻,更是一种逃。大人格须有仁勇二字,仁者爱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勇者不怯,知难而进,虽九死亦犹未悔;一寻一逃,从此只须对自己的营生负责,什么民胞物与,什么天下兴亡,什么民主理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恰恰仁勇俱丧。历史上,志士仁人,投江蹈海者有之,断头腰斩者有之,移居他国者,未之尝闻。

三、不愿其柔肠寸断。不说寄人篱下,也不去计较几等公民,一旦离乡背井,惆怅将如影随形,永难摆脱。在国外固然照样可以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闹得不亦乐乎,但是,当席终人散去,珠黄人老时,还硬得了嘴说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类的话吗?大约也只说得一句“此间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罢。

朋友听完,黯然离去;我自己一番回味,倒生出一些振作的想法。

我不知道朋友将作出怎样的决定。

 

 

原刊于《澳门日报》199755日副刊。收入本人散文集《惑年心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