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物质为何具有发射性——经济裂变物质自然浓缩与人工提纯(2)


 

 

 

 

经济物质为何具有放射性

 

 

——经济裂变物质自然浓缩与人工提纯(2

 

 

/崔长林

 

 

经济如果能发生裂变,绝不会是一件偶然的事件,除了有人文因素,也必然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原因。在这里,我是给“自然”加了引号的。之所以要加引号,是由于这里讲的“自然”其实是社会因素的自然化的意思,即从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上述“社会因素”有自然意义,不是人们非要这样做,而是没有办法的事。比如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经济过热等的形成,常常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可是,谁也不会提前就能认识到,上述之过剩、过热,却使得经济事物、物质获得了放射性质。

 

 

(二)经济物质为何具有放射性

 

现代自然科学原理告诉我们: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运动都是在力的推动下,而力的产生,又是能量物质运动的结果。在微观世界,体现在基本量子的不断变化,而在相对的宏观、中观世界,上述性质是否就不再表现了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上述性质无论在宏观还是在中观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诚然,在经济社会也不例外,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运动的结果,但过剩也不是好事。

 

 

1、生产过剩使经济能量具有质量性质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发展到今天生产也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表现为,在某些领域,生产得越多,亏损得也就越多。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为人类、为社会创造生产还有错误?是的,因为社会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一定的或者说是有限的、相对的。这种一定、有限、相对性又是难以避免的。尽管如此,相对过剩已够令人头疼的了。

生产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可是,如果生产超越了人的需求、购买力,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产大于需求,不仅使大量的代销、滞销产品处于资源状态——商品资源状态、非商品化过程,也使相当一部分的货币资本被资源化、处于非商品化状态——闲置起来。资本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就在于从事商品生产,失去价值属性的资本还能算是资本吗?

为了避免“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不利局面,人们只好把这种制造亏损的生产停下来。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可是,它却造成了大量的生产设备或大量的生产资料被闲置起来。被闲置起来的生产设备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生产能力,可是,由于被闲置,就以质量的形式出现。大家知道,质量物质是缺乏能动性的。什么叫物质能量?质量物质不运动或者说不生产的物质形式能叫做能量吗?

在河北,有一个城市曾经有是十几个毛纺织企业,现如今只有一两个企业在生产,而且都是在为别人搞加工。其中有许多设备都是从日本、德国、荷兰进口的,据说有数十万吨的生产能力。可笔者要问题的是,这些所谓的生产能力是处于质量状态的经济物质还是处于能量状态的经济物质呢?结论显然是前者。更可怕的是,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再把它们当作资本物质了,因为它们已经转化为资源了。

 

 

2、生产过剩使固有资本具有资源性质

 

资本与资源的区别就在于正在使用,已经不再使用的东西自然不能称为资本。也就是说,与其把它们称为资本,还不如把它们称为资源更合适。当然,这是对质量资本物质的引申理解,因为凡是质量资本,一般都具有资源性——具有资源性质的资本。如此也就说明,所谓的质量资本其实也就是资本资源,而要想成为能量资本或者说它们要想获得资本性质,它们就需要从资源中逃出去。

资本资源化与资本增殖的本质特征显然是对立、矛盾、排斥的,于是,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将资本从生产领域转移出来。可是,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办到的事情,因为在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前提下已经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投资项目了。关于这一点,读者要比笔者更有发言权。可是,谁能容忍资本的大量闲置呢?谁也不能容忍,然而,资本所有者又想不出一个比让资本闲置更好的办法来。

于是,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被闲置的社会资本便越来越多,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规模;于是,生产过剩便最终被资本过剩所取代。资本的意义就在于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或服务,可是,如果闲置起来那它无疑等于资本在贬值或等于在丢失。于是,已失去价值属性的资本便不再具有资本性质而转化为资源性质了。那么,被闲置的货币是否就不是资源了?可以肯定,失去使用价值的货币也是资源。

以上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其使用价值不能得到发挥就会转化为资源,过剩的生产资料如此,过剩的货币资本同样如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剩的货币却不像过剩的生产资料那样会老老实实地停靠在那里,它们是要流动的,而货币又不是质量形式而是能量形式。大家知道,能量是一种无法妥善保管的东西,就像是从电厂里发出来的电,如果不能加以利用,还会破坏电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