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四川省省级机关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在成都某宾馆举行。宽敞的大会议室里,五盏大吊灯全部打开,四周关闭的窗户全贴着彩色的隔离纸,隔断了室外明亮的自然光。副省长李成云在针对会场这种反常现象提出了批评。宾馆工作人员关掉了五盏大吊灯,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5月9日《华西都市报》)
在公众的印象中,会场的照明浪费,并非成都这一处。这种“不要阳光要灯光”的“开会模式”,可谓比比皆是,以至于习惯成了自然,似乎不拉上窗帘不打开电灯反而不像开会了。
笔者还注意到,针对这种浪费现象,也不止李成云副省长“就事论事”,提出严肃的批评。上海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会场上也出现了一则同样的“花絮”:市领导在谈到上海节能降耗的目标时,顺便就把会场的灯光照明系统作为“反面教材”予以批评。
不过,批评归批评,在短时间的“立竿见影”之后,这种“关窗开灯拉窗帘”式的会议“景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消除,反呈愈演愈烈之势。群众每每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多是掩口而笑。
要知道,我国是一个“会议大国”,全国每天有多少个会议在开,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每次在大白天召开会议时都要拉窗帘、亮大灯,那将浪费多少电能?早些年,媒体曾披露过一个数据:办公场所的人均年用电量,相当于居民人均年用电量的19倍。由此来看开会“关窗开灯拉窗帘”,虽然是“小事”,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小事”背后的浪费恐怕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由是观之,在白天开会不开灯这件小事上,政府部门理应率先垂范,让“拉开窗帘说亮话”成为常态。政府节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题中要义,不仅可以减少公共财政支出,更是一种导向。不要总是等到闹“电荒”时才想起节电,也不要总是在召开“节能减排”会议时才就事论事、寻找“反而教材”,而是要远离“批评秀”,从平时做起,从每一次白天开会都拉开窗帘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