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先生题写“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记


黄永玉先生题写“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记

  黄永玉老人勾画的纪念碑草图图

  大师的“黄漂”情怀

  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去漂流?因为江河在那里。为什么去写字画画?因为笔墨纸张在那里。漂流探险和书画都是一种人生状态和性情、精神的展示张扬。20年前的春天,一批正当“精神青春期”的中国人登上黄河源头,用180天的时间完成了人类探险史上首次对黄河全程无动力工具漂流。 2007年的春天,两位年届不惑、身在壮年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的队员来到了一位书画大家面前。

  再相见

  笑意中叫一声“巴图鲁”

  北京的春天,在冬天里冷硬的风转向柔和,树梢泛出新绿。北京东边的通州境内,书画家黄永玉先生的万荷堂中,池水荡起涟漪,把经冬的荷茎残叶映出几分灵动。3月19日下午,正在制作一幅大画的黄永玉放下手中彩笔,迎接河南的两位年轻人——当年黄河漂流探险队的队员巴鲁和李潮革,是请他为“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题字来的。

  83岁的老人依然是那个雪茄在手、贝雷帽在头的“经典形象”,睿智的眼中漾出感觉中的笑意,在人民日报社编辑、学者李辉的介绍下承接着来自黄河边的问候,随即对其中一位叫出他特有的称谓“巴图鲁”,“巴图鲁开车稳、准、狠,还漂过黄河哦”。

  老人前两年到郑州越秀学术讲座“登坛说法”期间坐过巴鲁开的车——缘于老人的另一位表叔、作家沈从文的弟弟叫巴鲁,就给这个年轻朋友添了个字儿叫“巴图鲁”,巴图鲁是蒙古语“勇士”的意思,既表示了对小伙子的赞赏,也有着对自己尊崇的长辈敬意的规避。

  另一位更年轻的队员李潮革在20年前的黄河漂流探险中曾有过惊人之举,在乘舟漂下壶口瀑布后,就势在船底上拿了个倒立,引得黄河两岸数千群众欢呼。听着听着,老人用专注的眼神望过来。

  忆往昔

  一叶轻舟载沉载浮

  说话当中,有客人到访,老人微笑道:“先坐着,我打发完就回来。”

  不一会老人便回来了,巴鲁和李潮革拿出一张影碟请他看当年漂流探险的录像——空气稀薄零下20摄氏度的高原、风雪弥漫的源头、仰望天空一线壁立千仞的峡谷、浪高逾丈的激流险滩、篮球场大小的漩涡暴水、难以测知的跌水瀑布、突如其来的滑坡塌方泥石流……

  一叶轻舟载沉载浮。

  1987年,那是一个春天,为了实现人类探险史上首次使用无动力漂流工具对黄河5464公里的全程漂流探险,为了人与自然之间一次注定的契合,为了一个来自远古的人类之梦,由河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一批“精神青春期”的青年人组成了3支黄河漂流探险队,并由北京与河南的青年联合会组成黄河漂流指导委员会,用180天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壮举,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有人将其和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誉为中华民族的两支“精神催化剂”。

  在观看影碟期间,那支雪茄一直捏在老人手中没顾得抽上一口。巴鲁要把影碟收起来时,老人发话了:“好!英雄!碟子留下,我要给我孙子看看,让他长长见识。“

  话激情

  亲笔勾画纪念碑草图

  巴鲁和李潮革拿出“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设计方案征求老人的意见。5年前纪念“黄漂”15周年时,全国的黄河漂流者会聚到郑州,回顾当年,激情仍在,反思历史,深入研讨。

  纪念活动结束的那天,大家一起到花园口的黄河边拜祭这条母亲河,缅怀在漂流探险中将生命献给黄河的雷建生、郎宝洛、朱红军、张宁生、杨浩、汤立波、张建安。

  就在那时,被感染的黄河邙(山)金(水)河务局的领导和职工提出,应当在黄河边为“黄漂”立碑纪念,河务局的领导当即拍板说:“如果把碑立在我们这里,选址你们定。”

  5年过去了,机构和领导几经变换,对于“黄漂”的情意一以贯之。今年年初,中国河南黄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余汉清副总经理对河南“黄漂”队袁世俊队长和巴鲁说:“还是那句老话,为黄河漂流建立纪念碑,在花园口一带你们自己选址,我们提供服务栽花种草。”

  老人看过纪念碑设计方案和文字说明后缓缓说道:“这个纪念碑一定要端庄大气,纪念碑是让人仰敬的,要让人们在一定距离去观瞻它。你们这个底座设计我要给改动一下,这么个体量的纪念碑底座不能登上人,也没必要让人登上。”说着,老人拿笔在一片宣纸上画出了他所构想的纪念碑草图。

  书情怀

  挥毫“倒写”径尺大字

  站起身来,老人一挥手:“走!写字去。现在就写。”带着两位年轻人来到他那轻易不让人进入的画室。走到那张五米六长、两米宽、厚度四十厘米的 “世界最大红花梨木画案”前,巴鲁从宣纸堆中取出一张时被老人阻止了。“不行。要写大的。”老人挑出张“六尺宣”比划了一下,又拿来一张,自己动手仔细粘接起来铺上画案。

  掂过一支粗大的毛笔,老人在砚池中蘸得笔饱墨浓挥毫落纸。

  一笔下去,两位年轻人惊奇地愣住了——老人在“倒写”——书写者像是为观看者着想,把字一个个倒着写了出来,而在对面看笔画恰是依次“正”着显现出来的。

  当遒劲而灵性十足的径尺大字“黄河”写出后,两人回过神来,敬佩之情油然弥漫胸中: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举,逆向思维与另类行为有时正是引导创新突破的蹊径,就如老人所谓“书法有形,成败却是取决于形而上的东西”。或许,老人这样来题写正是为了应和当年那场前无古人、举世瞩目的漂流探险行动。顿时,惊奇化作了惊喜。

  近3米长的“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写就,张挂起来,老人深深抽了两口雪茄,仔细端详一番后说道:“再写一个。”于是,重新挑纸、粘接、落笔……

  两张题词并排挂着,老人远远近近再三比对着,选中了后一次题写的那个,走上前去把前一张摘下来认真地撕掉。随后打了印匣,选出一方白文印章一遍遍打匀了印泥钤在了题词落款处。朱红的印色映衬着雄浑峻朗的题词悬挂着,老人从嘴边将雪茄取下,定定地看着两位年轻人说:“等你们在黄河边将纪念碑立起来时,只要有可能,我就自己开车去参加揭幕典礼。”

  转过身去老人抓起一张宣纸铺到画案上,落笔走龙蛇,顷刻满纸云烟升腾——“黄河黄,长江长,长江没有黄河黄,黄河没有长江长。黄漂队员来家,为黄漂立碑题字有感。”

  …………

  笑离别

  一顿家乡菜款待远客

  天色暗了下来,两位“黄漂”队员小心翼翼地提出请老人去饭店一起吃晚饭。虽然老人在前一天电话联系时就向李辉明确表示这个题词分文不取,但他们总觉得应当请老人吃顿饭来略表感激之情,他们知道,这位大师级老人的字画稿酬可以价值连城来形容的啊。出去吃饭的话刚一出口,老人朗朗地笑了起来:“哪能让你们请呢?就在我家里,吃我的湖南家乡菜。”

  饭桌前,老人时而指点着说:“吃这个,这个菜好吃。”一顿饭下来,每道菜都让老人说了个“好吃”。

  夜色中向老人告辞,老人又挥着手笑呵呵地说:“‘巴图鲁’开车稳、准、狠,还漂过黄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