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徽人真正的本色是什么?
安徽人灵柔不如南方仔,刚猛不如北方佬。处于淮河流域的安徽人有着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过渡性格,这里的人刚柔相济,受到过传统文化严密的训练,他们的性格集中了周围陕西愣娃的老成、湖北九头鸟的心机、山东梁山好汉的沉勇、河北棉农的淳朴。 E\Lv0P2i v
在长江和淮河的两岸,拥挤地聚居着6410多万安徽人,居全国第8位。安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堡垒,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故乡。安徽淮南市八公山发现的古猿化石证明中国是人类早期发源地,铜陵中国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3OF LjT%rf
安徽人牛劲十足,勤劳简朴,处处敢为天下先,自视甚高。早期的安徽人王直就是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为了商品贸易多次东渡日本,闯荡明朝海禁就是一个典型的安徽小农。
北方意味着干旱、寒冷、贫瘠、强悍和壮阔,南方意味着温暖、湿润、富庶、发达、柔婉和清丽。北方人意味着深沉的阳刚之美,厚重、严谨、朴实、豪放,南方人意味着婉约的阴柔之美,浪漫、灵敏、细腻、温情。安徽人既不是典型的北方人,也与南方人差别甚远。要描绘处在北南交汇地带的安徽人整体性格无疑有点困难,因为它缺乏醒目而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比方说我们提到陕北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在黄土地上嚎着信天游大碗喝酒的绥德汉子,说到山东人,就会想到杀富济贫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说到山西人就会想起两眼贼溜溜放光的钱庄柜台老板,说到浙江人就会想到身着绸衣水灵灵的采菱女。安徽人不是三言两言能够描绘的,从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貌似平实无奇的安徽人丰富的心灵世界。Q3K _"q5F)UB'je
安徽人,历来与中原交通不便,与皇宫疏通不多,往而不亲,他们平凡、恬淡、沉静、甚至似乎满身土气,毫无风光,但当人们翻开他们浩繁的著述,阅读他们如入海蛟龙的文章的时候,便会感到他们那天成的灵性与深广的知识积累。全椒人吴敬梓,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创作的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腐朽的官僚政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为中国的讽刺小说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安徽博采众家之长,汇聚了周围各个地区的文化营养。安徽文化是一种吃“万家奶”长大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fkd5B ? V'iu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家欧美报纸登载了一则趣味性幽默——如果在各自房子里落了一根针的话,屋子里的意大利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会对此做出很不相同的反应。意大利人耸耸肩膀,满不在乎地离去;法国人顺手抄起一把扫帚把地胡乱扫了一通;德国人则用一把尺子和一根粉笔把地板划成一个个小方格,在每个格子里仔细寻找,直到找到这根针为止。这则幽默生动地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散漫、豁达、不拘小节,法国人的浪漫、细腻、浮躁,德国人的严谨、求实、思辩、坚韧。 X} V hOd+U
这事要碰到安徽人身上,他们会一边悠闲地啃着馍馍,一边蹲下身来盯着地上看,不慌不忙找到针后立即收藏起来。他们不会像意大利人、法国人那样随心所欲,也不会像德国人那样过分拘泥严谨。他们凡事从容不迫,对自己的一切充满了良好的感觉。在近现代安徽人穷怕了,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来之不易,在他们眼里,一根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应该珍惜,一块钱实质上是一堆白花花的盐。
尽管如今的安徽早已失去了昔时灿烂的光辉,整个文化有如江河日下垂垂老矣,然而面对沿海地区咄咄逼人的经济步伐,他们仍然对家乡怀着“中国惟有此地可居”“吃在杭州、玩在苏州、死在徽州”,的心理认同。自从汤显祖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开始,徽州成了世人的眷念之所。
安徽人就像寒冬的土拨鼠一样蛰伏在淮河两岸的深处,他们慢慢舐吮自己的爪子,以备来年更加辛勤地耕耘。+_RNGbNWF.U5@2p
安徽人还是中国传统礼教观念较重的一个群体,他们保守而注重实惠,尤其注重自己在家族或周围人群中的名声。儒家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准则在许多安徽人那儿仍很有市场。3YE.J\c w``9h
“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并非是无缘由的空话。千百年来,横跨豫皖、苏、鲁四省的淮河,在造福两岸人民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淮河之滨的凤阳出过朱元璋,那可是造反最成功的人物,安徽淮河沿岸人民由于经常受水灾,生活极端困苦,所以自古就有造反精神,陈胜、吴广、刘福通、朱元璋、捻军都是从这里杀出来的,他们对朝廷的震撼,每个统治者都应当知道。毛泽东曾经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从政治高度出发,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据钱正英回忆,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县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g2Q/F1sc
淮河流域一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它是整个中国文明的焦点。这种漫长而古老的历史厚度,使得安徽人长期生活在世代因袭的观念中,并直接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方面安徽人深深地为脚下的大地所陶醉,这种独特的自豪感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心理基础;而另一方面,穷则思变曾经是何等富庶的淮河一旦灾害频仍,安徽人就会思考变革。安徽人追求安逸,满足现状,只是在迫于无奈走投无路时才会去改革创新。安徽人向来都是追求安逸的,活不下去是才会本能的爆发,忍耐力很强,所以历史上的起义暴动很少首先发生在安徽,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追随者,之所以如此沉寂是因为他们善于忍耐。因此要调动安徽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热情还是应该有强大的压力,压得他们觉得必须改革,压出他们活不下去的恐惧,压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历史也证明安徽人有在压力下爆发的潜质。明太祖朱元璋不就是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落草为寇,打出了大明江山。小岗村民不也是在压力十足无法活路的情况下首创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然而目前的小岗村又沉寂了,因为他们有后下去了,又可以安逸了。目前安徽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靠后的了,但虽然落后,由安徽人的耐心似乎还未到能激发他们斗志的时候。再等等看,也许会再等出一个安徽人爆发的奇迹。
安徽人是四平八稳的,既没有北方人的粗犷,也缺少南方人的灵秀,他们仿佛被沉重的历史重担压得直不起腰板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长得全差不多,面部神情千篇一律、僵硬而沉稳,这在安徽尤其突出。4\9r fg^PQ
安徽人就像一口很深很深的井。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们不喜欢显山露水锋芒毕露充当出头鸟,而是更愿意将真实的本领掩盖起来,把好戏留在后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安徽人欣赏黄雀的老谋深算。若是初次见面的话,很难相信这些衣冠简朴神色平实的人实际上深不可测、内涵丰富。在安徽一个貌似文盲的乡村老头或一个摆地摊的小商贩也许就是一个饱学之士。yN/I;JBGOT
中国人被权力社会折腾惨了,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人们不得不学会在政治漩涡中演戏,并狠下功夫钻营人生哲学。在一座黑暗的围城里怎样才能活得好一点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人生大问题。在人生哲学方面安徽人显然很有一套,他们懂得在简单的物质条件下如何去打发快乐的日子。#cb+r7L @,T.W Q.O8F1V)z
像周瑜、鲁肃、李鸿章、段祺瑞这样的安徽智者多了,他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动声色就将一切事情都搞定了。-l4]5L+\ \*]
安徽人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倚,不露头脚而具有最大适应性的潜力。O3W$i2Rf w$wo1^
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总结中国人的国民性时指出:“中国人的忍耐,重视道德伦理,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和有学问的人等,体现了一种醇熟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中心是人而不是神。”“中国的理想君子是一个置身于生产需要之上,能够优游岁月,致力于象征安闲的人。”他的这番话可以应对到安徽人人身上。
安徽人韧性十足,是有名的“徽骆驼”和“绩溪牛”能够应付各种不同的困难,同时他们的质朴不容置疑。然而安徽人的质朴与山东人的质朴是不尽相同的,山东人的质朴很少掺杂水分在里头,而安徽人的质朴却很有分寸,猜不透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小瞧安徽人的,因为他们深知有大聪明的人都是很质朴的。早在几千年前早期的安徽人老子说大巧若拙,大音稀声,大智若愚;安徽人是不能小瞧的,谁小瞧了安徽人,谁就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江淮大地古风犹存。说安徽人是传统文化的残余势力也罢,说安徽人跟不上现代文明前进的步伐也好,他们全然不去理会,照旧悠哉悠哉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而不是像邻近的河南人一样背着行囊背井离乡去金银满地的大都市去当打工族。安徽人不是不憧憬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而是实在舍不下家中的妻儿老小和生养自己的土地。7h)I"] ~ ~w%w&?@
儒家道德精神和农耕文化编织成的小农意识,塞满了安徽人的脑袋瓜子,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nYw O+_G
安徽人的性格兼具南北,粗犷且细腻,完全可以用中庸来形容之,即不左不右,不激进也不死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安徽历史上的名人不少,如古代的老子、管子、庄子、吴敬梓,嵇康、朱熹、包拯、曹操、范增、张良。现代的陈独秀、李鸿章、胡适等,这些名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不算弄武人士,文化水平较高,曹操虽带兵打仗,可也文才出众,反到朱元璋是个异数,结果就做了皇帝。flP0rIT-?|+Q;k,{YS
安徽人特别服从权威,性格温顺,但这种温顺与江南人胆小怕事柔弱有余的温顺不大相同,它包含有一层刚健的东西在里头。安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故乡,老子、庄子都是安徽人,他们所推崇的“无为而治”,安徽人继承了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同时也学会了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所以在处事上有进有退,一刚一柔把安徽人的群体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从儒家的入世精神到老庄的无为而治,一阴一阳谓之道,安徽人刚柔相济,淳朴沉勇。成功的人谈儒家,不成功的人谈道家,还是拿破仑的那句话好:要生存,只有靠自己。qq8R'Oyf
安徽为什么会文化优秀呢,想必与那里山清水秀有关,虽说地理上跨南北,可离江南最近,因而近水楼台,加之离古代文化较为集中的山东、河南不远,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接受新东西快,这算是安徽得天独厚的优势了。p:HhY8S0\M
安徽的重要性,可从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看出来,楚汉争霸,刘邦项羽就一直打到安徽灵壁东南的垓下,项羽最后拔剑自刎,一世英雄就如此壮烈而去,怪只怪项羽没用安徽人做谋士,让范增回了老家,让张良跟了刘邦,而出计将项羽置于死地的正是张良,安徽人的智谋于此可见一斑。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大思想家,他的理论可以说是明代后中国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简言之就是一个字,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在朱熹这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无论皇亲国戚、庶民百姓,为人处世都要忍字当头,这非常好地刻画了安徽人的性格,后来的李鸿章、陈独秀等都是如此行事风格,换了其他地方人,怕是不能做到如此具有忍耐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点,但不张扬确实是安徽人自古的传统,也算是忍的一种表现了。t(qy9a-ZB
安徽近代最大的事件就是太平天国和皖南事变了。太平天国年代,安徽是洪秀全对抗清朝的重要地带,因为那里有长江下游几大要塞,安庆、芜湖都是天国的重镇,洪秀全的部队曾国藩的部队在此激战无数,直打的天昏地暗,最后洪秀全败了,而曾国藩则一战成名,湘军至此无敌天下,无湘不成军由此而来。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对新四军发起的反革命事件,叶挺将军因此被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说的就是这次事件。这两次历史说明,安徽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上可去江苏、山东,下可去上海、浙江、江西,地扼长江天险,谁都需要。
皖南多英才,皖北多雄才。安徽是中国人文荟萃的渊薮,皖南为明朝之后出现历史名人最多的地区,而在明朝之前头把交椅非皖北莫属。皖南英才多清柔灵敏之人,皖北雄才多雄浑沉勇之人。#S$Bku/kl:]8h
当年以皖北人为主力的捻军消灭满清中央军队,汉族军阀的淮军从此成为满清主要军事力量。满清中叶,外敌入侵,太平天国从广西一路杀出,占了南京,但其终究无法进入满清政权的中心区域,华北。这时,安徽涡阳雉河集,捻军高举反清大旗,十万骑兵从此活跃于江淮河南山东大地,直接威胁北京,满清中央的最后军事王牌,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也亡于捻军,老僧在山东高唐被砍了头。中央无力,地方就称霸了。&@zM#| Kb h]$O
当年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在皖北淮河流域成长起来的,这支队伍以好勇善斗出名。刚刚剿灭了太平天国的湘军被调来剿捻,但湖南人受不了江淮地区的寒冷,并且适应不了与骑兵作战,剿捻最终由同样来自安徽的淮军完成。2rX,~.qh
淮军首领合肥人李鸿章在满清后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晚清的历史离不开他,不论功过,谁也不可否认他对晚清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其中他将淮军扩大改组成北洋军,汉族将领从此敢于同满人争高下,这是推翻满清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后,北洋军在辛亥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枪杆子理出政权。1|j1i C7d ?\
生活在江淮之间的人,从小就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生存,知道怎样调和,怎样捣糨糊。所以安徽、江苏出宰相。李鸿章和周恩来是代表。x N[M__
安徽这样南北文化冲突的省,容易出先知先觉的人。陈独秀、胡适都是代表。胡适晚年在美国,收了唐德刚这个关门弟子,又是安徽老乡。而且唐的前辈在北京和胡适过从很密。唐德刚是合肥附近的,和李鸿章、吴邦国是老乡,胡适是徽州绩溪的。唐德刚在《胡适杂忆》里写道:胡适和我们说话,动不动就是我们安徽。其实,他们的徽州话,我们合肥人根本听不懂,连饮食习惯也不一样。而唐德刚为文,嬉笑怒骂,揶揄嘲讽,像说书一样。典型的淮河两岸那种风格,也许和蒙城的庄子文风有承继关系。而胡适,绝对是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今天哪有学问呀,无思想自由便无学问。”这是胡适先生讲的。当年大陆组织各位专家写文章批判胡适。胡适在美国将这些文章全部看完,觉得不值一驳。唐德刚问他:难道里面没有一点学术么?胡适说:无学术自由哪有什么真正的学术。1p"Ze-Z!\6?9`\M,`
安徽的历史如此丰富,也令安徽人多少有些厚重感,他们比较能忍辱负重,不善于表达而善于行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安徽的农民率先开展承包责任制,为打破二十多年的大锅饭开了个好头,所以中国的改革也是源自于农村,最后包围了城市的,这就是中国的特点,干什么事得为农民着想,否则什么也干不成。&I@Z&c2y:^Ha(h?D
老子曰:“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虽然这古训倍受推崇,但实际不过是一张“护身符”。“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敢勇挑大梁,不敢锐意创新。在这腾飞的新时代,人人要敢为天下先!
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才子、名人辈出,浩荡的淮河,俊朗的黄山、婉约的九华山天下驰名。在夏商到明清的漫长时期里,淮河与长江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是安徽物阜民丰的基本保证。所以安徽人向来有着浓厚的江淮情节,安徽是江淮大地,安徽人是江淮儿女,甚至莲安徽的富庶也与江淮休戚相关,“江淮熟,天下足”。.i`5^DS|z{Q(Q
安徽人在口味上多半是爱辣嗜酒,爱辣的人们能把辣椒的辣享受得淋漓尽致飘飘欲仙,正如嗜酒的人们能把酒喝得酣畅淋漓腾云驾雾一样。对于嗜酒者而言,酒称之美酒,对于爱辣者而言,辣椒自然也可以称之美辣了。嗜酒的种群,其性格总要偏向率真豪放、刚毅勇武、粗犷剽悍的;嗜辣,可令人率性落拓,豪放不羁;可令人好事善行,敢做敢当;可令人豪情澎湃,壮怀激烈……1X;z bYE
据说武汉人的基本性格是外向型的,而且爽直,偏又性急,说话节奏之快常常如同吵架。武汉人自己将闲聊就叫做“聒天”,这在吴越人氏看来未免有点可怕。我想这很大程度上跟吃辣是分不开的。旧时代所谓“湖北佬”,其性格特征的形成,恐怕多半也要从辣椒里面去找源头原因的。辣椒影响力之所及,恐怕最后是要通向尚武精神,湖北有个大名鼎鼎的“将军县”,也不是偶然的吧?湖南人的“好胜尚气”也是很出名的,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曾说,“其民气之勇,士气之盛,实甲于天下”,湖南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驰骋宇内,更是辉煌的一页。这也不是偶然的。据有关史料显示,两百年前湖南在华夏大地上一向是寂然无声的,近代湖南志士杨毓麟也曾感叹道:清代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重于天下,亦不知有所谓对天下之责任。想想,这湖湘之地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民风,在一两百年间就发生如此之大逆转,这难道跟湘人在近两三百年来的嗜辣习性毫不相干吗?而相对于吴越江南人氏呢?学者张仁福在《一方水土一方人》中是这么概括的:“个性相对文弱,气质相对纤细,情感温和,多愁善感,哀而不壮”。可见安徽人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文明的衰落在劫难逃。星空黯然失色,历史伟丽的天鹅绒大幕徐徐降下。安徽丧失了所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轴心地位。博大而富丽的文化气象一落千丈。昔日的盛况已成为明日黄花,不复重现。
虽然雄富的江淮大地上景物花容失色,虽然肩负着古老农耕文化传统重负的安徽进入近现代后,虽然步履蹒跚的江淮大地已不是什么中国或世界文明的领头羊了,虽然有人偏激的认为安徽人在近现代彻底地落伍了,他们只能在模糊的记忆中深情地缅怀古老时代的荣光。真正的智者会发现安徽正在崛起,安徽人虽然没有腾飞的翅膀,但是安徽人依旧是现在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徽骆驼”和“绩溪牛”。
安徽人灵柔不如南方仔,刚猛不如北方佬。处于淮河流域的安徽人有着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过渡性格,这里的人刚柔相济,受到过传统文化严密的训练,他们的性格集中了周围陕西愣娃的老成、湖北九头鸟的心机、山东梁山好汉的沉勇、河北棉农的淳朴。 E\Lv0P2i v
在长江和淮河的两岸,拥挤地聚居着6410多万安徽人,居全国第8位。安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堡垒,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故乡。安徽淮南市八公山发现的古猿化石证明中国是人类早期发源地,铜陵中国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3OF LjT%rf
安徽人牛劲十足,勤劳简朴,处处敢为天下先,自视甚高。早期的安徽人王直就是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为了商品贸易多次东渡日本,闯荡明朝海禁就是一个典型的安徽小农。
北方意味着干旱、寒冷、贫瘠、强悍和壮阔,南方意味着温暖、湿润、富庶、发达、柔婉和清丽。北方人意味着深沉的阳刚之美,厚重、严谨、朴实、豪放,南方人意味着婉约的阴柔之美,浪漫、灵敏、细腻、温情。安徽人既不是典型的北方人,也与南方人差别甚远。要描绘处在北南交汇地带的安徽人整体性格无疑有点困难,因为它缺乏醒目而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比方说我们提到陕北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在黄土地上嚎着信天游大碗喝酒的绥德汉子,说到山东人,就会想到杀富济贫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说到山西人就会想起两眼贼溜溜放光的钱庄柜台老板,说到浙江人就会想到身着绸衣水灵灵的采菱女。安徽人不是三言两言能够描绘的,从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貌似平实无奇的安徽人丰富的心灵世界。Q3K _"q5F)UB'je
安徽人,历来与中原交通不便,与皇宫疏通不多,往而不亲,他们平凡、恬淡、沉静、甚至似乎满身土气,毫无风光,但当人们翻开他们浩繁的著述,阅读他们如入海蛟龙的文章的时候,便会感到他们那天成的灵性与深广的知识积累。全椒人吴敬梓,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创作的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腐朽的官僚政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为中国的讽刺小说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安徽博采众家之长,汇聚了周围各个地区的文化营养。安徽文化是一种吃“万家奶”长大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fkd5B ? V'iu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家欧美报纸登载了一则趣味性幽默——如果在各自房子里落了一根针的话,屋子里的意大利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会对此做出很不相同的反应。意大利人耸耸肩膀,满不在乎地离去;法国人顺手抄起一把扫帚把地胡乱扫了一通;德国人则用一把尺子和一根粉笔把地板划成一个个小方格,在每个格子里仔细寻找,直到找到这根针为止。这则幽默生动地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散漫、豁达、不拘小节,法国人的浪漫、细腻、浮躁,德国人的严谨、求实、思辩、坚韧。 X} V hOd+U
这事要碰到安徽人身上,他们会一边悠闲地啃着馍馍,一边蹲下身来盯着地上看,不慌不忙找到针后立即收藏起来。他们不会像意大利人、法国人那样随心所欲,也不会像德国人那样过分拘泥严谨。他们凡事从容不迫,对自己的一切充满了良好的感觉。在近现代安徽人穷怕了,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来之不易,在他们眼里,一根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应该珍惜,一块钱实质上是一堆白花花的盐。
尽管如今的安徽早已失去了昔时灿烂的光辉,整个文化有如江河日下垂垂老矣,然而面对沿海地区咄咄逼人的经济步伐,他们仍然对家乡怀着“中国惟有此地可居”“吃在杭州、玩在苏州、死在徽州”,的心理认同。自从汤显祖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开始,徽州成了世人的眷念之所。
安徽人就像寒冬的土拨鼠一样蛰伏在淮河两岸的深处,他们慢慢舐吮自己的爪子,以备来年更加辛勤地耕耘。+_RNGbNWF.U5@2p
安徽人还是中国传统礼教观念较重的一个群体,他们保守而注重实惠,尤其注重自己在家族或周围人群中的名声。儒家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准则在许多安徽人那儿仍很有市场。3YE.J\c w``9h
“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并非是无缘由的空话。千百年来,横跨豫皖、苏、鲁四省的淮河,在造福两岸人民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淮河之滨的凤阳出过朱元璋,那可是造反最成功的人物,安徽淮河沿岸人民由于经常受水灾,生活极端困苦,所以自古就有造反精神,陈胜、吴广、刘福通、朱元璋、捻军都是从这里杀出来的,他们对朝廷的震撼,每个统治者都应当知道。毛泽东曾经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从政治高度出发,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据钱正英回忆,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县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g2Q/F1sc
淮河流域一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它是整个中国文明的焦点。这种漫长而古老的历史厚度,使得安徽人长期生活在世代因袭的观念中,并直接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方面安徽人深深地为脚下的大地所陶醉,这种独特的自豪感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心理基础;而另一方面,穷则思变曾经是何等富庶的淮河一旦灾害频仍,安徽人就会思考变革。安徽人追求安逸,满足现状,只是在迫于无奈走投无路时才会去改革创新。安徽人向来都是追求安逸的,活不下去是才会本能的爆发,忍耐力很强,所以历史上的起义暴动很少首先发生在安徽,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追随者,之所以如此沉寂是因为他们善于忍耐。因此要调动安徽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热情还是应该有强大的压力,压得他们觉得必须改革,压出他们活不下去的恐惧,压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历史也证明安徽人有在压力下爆发的潜质。明太祖朱元璋不就是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落草为寇,打出了大明江山。小岗村民不也是在压力十足无法活路的情况下首创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然而目前的小岗村又沉寂了,因为他们有后下去了,又可以安逸了。目前安徽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靠后的了,但虽然落后,由安徽人的耐心似乎还未到能激发他们斗志的时候。再等等看,也许会再等出一个安徽人爆发的奇迹。
安徽人是四平八稳的,既没有北方人的粗犷,也缺少南方人的灵秀,他们仿佛被沉重的历史重担压得直不起腰板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长得全差不多,面部神情千篇一律、僵硬而沉稳,这在安徽尤其突出。4\9r fg^PQ
安徽人就像一口很深很深的井。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们不喜欢显山露水锋芒毕露充当出头鸟,而是更愿意将真实的本领掩盖起来,把好戏留在后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安徽人欣赏黄雀的老谋深算。若是初次见面的话,很难相信这些衣冠简朴神色平实的人实际上深不可测、内涵丰富。在安徽一个貌似文盲的乡村老头或一个摆地摊的小商贩也许就是一个饱学之士。yN/I;JBGOT
中国人被权力社会折腾惨了,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人们不得不学会在政治漩涡中演戏,并狠下功夫钻营人生哲学。在一座黑暗的围城里怎样才能活得好一点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人生大问题。在人生哲学方面安徽人显然很有一套,他们懂得在简单的物质条件下如何去打发快乐的日子。#cb+r7L @,T.W Q.O8F1V)z
像周瑜、鲁肃、李鸿章、段祺瑞这样的安徽智者多了,他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动声色就将一切事情都搞定了。-l4]5L+\ \*]
安徽人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倚,不露头脚而具有最大适应性的潜力。O3W$i2Rf w$wo1^
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总结中国人的国民性时指出:“中国人的忍耐,重视道德伦理,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和有学问的人等,体现了一种醇熟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中心是人而不是神。”“中国的理想君子是一个置身于生产需要之上,能够优游岁月,致力于象征安闲的人。”他的这番话可以应对到安徽人人身上。
安徽人韧性十足,是有名的“徽骆驼”和“绩溪牛”能够应付各种不同的困难,同时他们的质朴不容置疑。然而安徽人的质朴与山东人的质朴是不尽相同的,山东人的质朴很少掺杂水分在里头,而安徽人的质朴却很有分寸,猜不透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小瞧安徽人的,因为他们深知有大聪明的人都是很质朴的。早在几千年前早期的安徽人老子说大巧若拙,大音稀声,大智若愚;安徽人是不能小瞧的,谁小瞧了安徽人,谁就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江淮大地古风犹存。说安徽人是传统文化的残余势力也罢,说安徽人跟不上现代文明前进的步伐也好,他们全然不去理会,照旧悠哉悠哉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而不是像邻近的河南人一样背着行囊背井离乡去金银满地的大都市去当打工族。安徽人不是不憧憬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而是实在舍不下家中的妻儿老小和生养自己的土地。7h)I"] ~ ~w%w&?@
儒家道德精神和农耕文化编织成的小农意识,塞满了安徽人的脑袋瓜子,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nYw O+_G
安徽人的性格兼具南北,粗犷且细腻,完全可以用中庸来形容之,即不左不右,不激进也不死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安徽历史上的名人不少,如古代的老子、管子、庄子、吴敬梓,嵇康、朱熹、包拯、曹操、范增、张良。现代的陈独秀、李鸿章、胡适等,这些名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不算弄武人士,文化水平较高,曹操虽带兵打仗,可也文才出众,反到朱元璋是个异数,结果就做了皇帝。flP0rIT-?|+Q;k,{YS
安徽人特别服从权威,性格温顺,但这种温顺与江南人胆小怕事柔弱有余的温顺不大相同,它包含有一层刚健的东西在里头。安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故乡,老子、庄子都是安徽人,他们所推崇的“无为而治”,安徽人继承了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同时也学会了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所以在处事上有进有退,一刚一柔把安徽人的群体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从儒家的入世精神到老庄的无为而治,一阴一阳谓之道,安徽人刚柔相济,淳朴沉勇。成功的人谈儒家,不成功的人谈道家,还是拿破仑的那句话好:要生存,只有靠自己。qq8R'Oyf
安徽为什么会文化优秀呢,想必与那里山清水秀有关,虽说地理上跨南北,可离江南最近,因而近水楼台,加之离古代文化较为集中的山东、河南不远,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接受新东西快,这算是安徽得天独厚的优势了。p:HhY8S0\M
安徽的重要性,可从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看出来,楚汉争霸,刘邦项羽就一直打到安徽灵壁东南的垓下,项羽最后拔剑自刎,一世英雄就如此壮烈而去,怪只怪项羽没用安徽人做谋士,让范增回了老家,让张良跟了刘邦,而出计将项羽置于死地的正是张良,安徽人的智谋于此可见一斑。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大思想家,他的理论可以说是明代后中国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简言之就是一个字,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在朱熹这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无论皇亲国戚、庶民百姓,为人处世都要忍字当头,这非常好地刻画了安徽人的性格,后来的李鸿章、陈独秀等都是如此行事风格,换了其他地方人,怕是不能做到如此具有忍耐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点,但不张扬确实是安徽人自古的传统,也算是忍的一种表现了。t(qy9a-ZB
安徽近代最大的事件就是太平天国和皖南事变了。太平天国年代,安徽是洪秀全对抗清朝的重要地带,因为那里有长江下游几大要塞,安庆、芜湖都是天国的重镇,洪秀全的部队曾国藩的部队在此激战无数,直打的天昏地暗,最后洪秀全败了,而曾国藩则一战成名,湘军至此无敌天下,无湘不成军由此而来。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对新四军发起的反革命事件,叶挺将军因此被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说的就是这次事件。这两次历史说明,安徽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上可去江苏、山东,下可去上海、浙江、江西,地扼长江天险,谁都需要。
皖南多英才,皖北多雄才。安徽是中国人文荟萃的渊薮,皖南为明朝之后出现历史名人最多的地区,而在明朝之前头把交椅非皖北莫属。皖南英才多清柔灵敏之人,皖北雄才多雄浑沉勇之人。#S$Bku/kl:]8h
当年以皖北人为主力的捻军消灭满清中央军队,汉族军阀的淮军从此成为满清主要军事力量。满清中叶,外敌入侵,太平天国从广西一路杀出,占了南京,但其终究无法进入满清政权的中心区域,华北。这时,安徽涡阳雉河集,捻军高举反清大旗,十万骑兵从此活跃于江淮河南山东大地,直接威胁北京,满清中央的最后军事王牌,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也亡于捻军,老僧在山东高唐被砍了头。中央无力,地方就称霸了。&@zM#| Kb h]$O
当年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在皖北淮河流域成长起来的,这支队伍以好勇善斗出名。刚刚剿灭了太平天国的湘军被调来剿捻,但湖南人受不了江淮地区的寒冷,并且适应不了与骑兵作战,剿捻最终由同样来自安徽的淮军完成。2rX,~.qh
淮军首领合肥人李鸿章在满清后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晚清的历史离不开他,不论功过,谁也不可否认他对晚清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其中他将淮军扩大改组成北洋军,汉族将领从此敢于同满人争高下,这是推翻满清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后,北洋军在辛亥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枪杆子理出政权。1|j1i C7d ?\
生活在江淮之间的人,从小就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生存,知道怎样调和,怎样捣糨糊。所以安徽、江苏出宰相。李鸿章和周恩来是代表。x N[M__
安徽这样南北文化冲突的省,容易出先知先觉的人。陈独秀、胡适都是代表。胡适晚年在美国,收了唐德刚这个关门弟子,又是安徽老乡。而且唐的前辈在北京和胡适过从很密。唐德刚是合肥附近的,和李鸿章、吴邦国是老乡,胡适是徽州绩溪的。唐德刚在《胡适杂忆》里写道:胡适和我们说话,动不动就是我们安徽。其实,他们的徽州话,我们合肥人根本听不懂,连饮食习惯也不一样。而唐德刚为文,嬉笑怒骂,揶揄嘲讽,像说书一样。典型的淮河两岸那种风格,也许和蒙城的庄子文风有承继关系。而胡适,绝对是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今天哪有学问呀,无思想自由便无学问。”这是胡适先生讲的。当年大陆组织各位专家写文章批判胡适。胡适在美国将这些文章全部看完,觉得不值一驳。唐德刚问他:难道里面没有一点学术么?胡适说:无学术自由哪有什么真正的学术。1p"Ze-Z!\6?9`\M,`
安徽的历史如此丰富,也令安徽人多少有些厚重感,他们比较能忍辱负重,不善于表达而善于行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安徽的农民率先开展承包责任制,为打破二十多年的大锅饭开了个好头,所以中国的改革也是源自于农村,最后包围了城市的,这就是中国的特点,干什么事得为农民着想,否则什么也干不成。&I@Z&c2y:^Ha(h?D
老子曰:“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虽然这古训倍受推崇,但实际不过是一张“护身符”。“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敢勇挑大梁,不敢锐意创新。在这腾飞的新时代,人人要敢为天下先!
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才子、名人辈出,浩荡的淮河,俊朗的黄山、婉约的九华山天下驰名。在夏商到明清的漫长时期里,淮河与长江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是安徽物阜民丰的基本保证。所以安徽人向来有着浓厚的江淮情节,安徽是江淮大地,安徽人是江淮儿女,甚至莲安徽的富庶也与江淮休戚相关,“江淮熟,天下足”。.i`5^DS|z{Q(Q
安徽人在口味上多半是爱辣嗜酒,爱辣的人们能把辣椒的辣享受得淋漓尽致飘飘欲仙,正如嗜酒的人们能把酒喝得酣畅淋漓腾云驾雾一样。对于嗜酒者而言,酒称之美酒,对于爱辣者而言,辣椒自然也可以称之美辣了。嗜酒的种群,其性格总要偏向率真豪放、刚毅勇武、粗犷剽悍的;嗜辣,可令人率性落拓,豪放不羁;可令人好事善行,敢做敢当;可令人豪情澎湃,壮怀激烈……1X;z bYE
据说武汉人的基本性格是外向型的,而且爽直,偏又性急,说话节奏之快常常如同吵架。武汉人自己将闲聊就叫做“聒天”,这在吴越人氏看来未免有点可怕。我想这很大程度上跟吃辣是分不开的。旧时代所谓“湖北佬”,其性格特征的形成,恐怕多半也要从辣椒里面去找源头原因的。辣椒影响力之所及,恐怕最后是要通向尚武精神,湖北有个大名鼎鼎的“将军县”,也不是偶然的吧?湖南人的“好胜尚气”也是很出名的,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曾说,“其民气之勇,士气之盛,实甲于天下”,湖南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驰骋宇内,更是辉煌的一页。这也不是偶然的。据有关史料显示,两百年前湖南在华夏大地上一向是寂然无声的,近代湖南志士杨毓麟也曾感叹道:清代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重于天下,亦不知有所谓对天下之责任。想想,这湖湘之地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民风,在一两百年间就发生如此之大逆转,这难道跟湘人在近两三百年来的嗜辣习性毫不相干吗?而相对于吴越江南人氏呢?学者张仁福在《一方水土一方人》中是这么概括的:“个性相对文弱,气质相对纤细,情感温和,多愁善感,哀而不壮”。可见安徽人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文明的衰落在劫难逃。星空黯然失色,历史伟丽的天鹅绒大幕徐徐降下。安徽丧失了所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轴心地位。博大而富丽的文化气象一落千丈。昔日的盛况已成为明日黄花,不复重现。
虽然雄富的江淮大地上景物花容失色,虽然肩负着古老农耕文化传统重负的安徽进入近现代后,虽然步履蹒跚的江淮大地已不是什么中国或世界文明的领头羊了,虽然有人偏激的认为安徽人在近现代彻底地落伍了,他们只能在模糊的记忆中深情地缅怀古老时代的荣光。真正的智者会发现安徽正在崛起,安徽人虽然没有腾飞的翅膀,但是安徽人依旧是现在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徽骆驼”和“绩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