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以来,70后显然已经写出数量蔚然可观的作品,而且我以为当中也涌现了一些高水平的、有相当分量的乃至值得经典化的小说。
就我了解的作者和作品中,我以为丁天早年所作的《幼儿园》《你爱穿红马甲吗》两篇作品是可以列为70后作家群最好的短篇小说之列的。主要的理由我以为是叙述的平静和结局的戏剧性及两者之间的反差令人吃惊。中篇小说方面,我觉得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长篇小说方面,我本人的《校花们》应该是70后作家群迄今为止所创作出的成就最高的一部(至少也是成就最高的之一)。主要的理由是作品在宏大叙事覆盖下所体现出来的细腻、生动与丰富,以及在诸如结构安排、思想力度和在传统文化元素上的有机植入上的努力。在写作上,我总觉得质量远比数量要重要得多。
其实我还可以举出若干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来,但我以为像这种类似70后经典作品提名的事情,恐怕还是更慎重一些的好,或者说,不用太着急,我完全可以从容一些,不妨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比较和权衡,到最后再说出仅代表我个人观点的名单不迟。同时,我也希望有一天能获得出版界的热心支持,正儿八经出版这样一套类似于“70后经典文库”的东西。
也许有人要说,70后起步的时候也就20出头,十多年过去了,到今天最大的也就39岁而已,这么年轻时所写出的东西,难道还能有什么经典作品?不可能吧?如此,则我就只好在下文中举例来证明我的“70后业已出现了经典作品”的观点,只不过目前还有待确认而已。
古今中外,固然有许多文艺家是大器晚成的,他们的许多的巅峰之作、千古流传之作往往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晚时才得以完成的,比如但丁40岁以后作《神曲》(历时十四年完成)、歌德40岁以后才开始写《浮士德》(80岁以后才完成);但毋庸讳言的是,其实也有许多名家和大家是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就已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代表作或主要作品,比如雨果29岁就完成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海明威27岁出版长篇小说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王勃20多岁就写出了名篇《滕王阁序》……壮年成事的也有不少,罗贯中30多岁以后开始创作《三国演义》,托尔斯泰35岁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历时6年完成),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四十岁出版《百年孤独》,鲁迅37岁发表小说名篇《狂人日记》,沈从文31岁作《边城》,钱钟书34岁作《围城》(36岁完成),等等。
由此观之,70后在其创作的第一或第二阶段,也就是20来岁到30多岁之间,是确有可能写出经典性的作品来的。只不过以新概念作文为契机的拥有大量同代读者的80后的莫名涌现使得70后被相对地排挤了。80后发展得好我当然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我以为,这显然并不能成为70后就该一无所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