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被称为“中国山寨年”。从最初的“山寨手机”,到“山寨明星”,再到“山寨影视”、“山寨晚会”,各种“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山寨文化”。其实,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山寨文化”自古就有,只是以前没有“山寨”这个说法。如唐朝时期,日本全面模仿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就是一种“山寨现象”。日本当时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建设的藤原京和平城京,堪称“山寨版长安城”。
长安城始建于隋朝(隋称大兴城),唐朝时经过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加完善,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看过唐长安城地图的人,无不惊叹其规模之大,更为那时的城市规划水平倾倒。长安城的平面呈横长方形,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由廓城、宫城、皇城三部分构成。宫城位于长安城北部中央,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内有皇宫、太子东宫和宫人居住的掖庭宫等。皇城在宫城之南,是中央行政机关的百官衙署。宫城与皇城又合称内城,内城之外为廓城。11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和14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一个个方块,每个方块为一坊。这些坊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有些是生活区,有些是商业区,如东市、西市。
皇城的正南门叫朱雀门,出门向南是宽150米、长5020米的朱雀大街。宽阔的朱雀大街是整个长安城的中轴线,笔直通往长安城的正南门明德门,并一直延伸到长安城外。那时候,皇帝出京视察,浩浩荡荡的车马队伍就是沿朱雀大街出明德门。而那些来自外国的使者,也必须从明德门进入长安城,然后沿朱雀大街前往内城谒见皇帝。可以想象当年朱雀大街,上演过多少壮观场面。长安的辉煌足以让每一个外来使者震撼。领略过这种气势的,当然也包括漂洋过海来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日本遣唐使。
七世纪之前,日本的都城总是随着天皇更替而变迁,从未有过一座象模象样的都城。到了七世纪,随着遣唐使次数的增多,日本人发现规模宏伟的都城可以显示国威,于是在公元694年建造了第一座“山寨版长安城”——藤原京。藤原京布局同长安城相似,也由宫城(内城)和外郭构成,平面呈纵长方形,东西宽约2118米,南北长约3086米。宫城前朱雀大路为全城中轴线。城内主要街路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街区。朱雀大路两旁也设有东市、西市。不过,尽管藤原京试图模仿长安城,但此时的日本显然尚未完全掌握汉文化的要领,这座“山寨版长安城”至少在选址上完全失败。由于选址不当,藤原京建成才16年,就因地方过于狭窄,缺少发展空间,不得不异地重建。
公元710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平城京是第二座“山寨版长安城”,东西宽约4200米,南北长约4700米,占地面积是藤原京的三倍,长安城的四分之一。由于公元702年日本曾派出过第八次遣唐使,想必是对唐朝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而平城京的规划和建造水平大有提高。平城京不仅在都城选址、整体布局、宫城位置、里坊区划、东市与西市的安排、街道和园林等各个方面极似长安城,而且领会了汉文化中都城形制的一些精髓。长安城的布局是根据天象设计的。把宫城布置在正北中央位置,是对应天上的北极星。皇城的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极星的紫微垣,廓城则象征北环拱的群星。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已为平城京所采用。而之前藤原京的宫城是位于都城的中心,尚未达到这种境界。平城京甚至连风水都模仿长安城。长安城东南角有曲江池,平城京为了保持风水上的一致,也在城东南对应的位置开凿了一座人工湖,取名越田池(今五德池)。
平城京除了形制高度模仿长安城之外,还是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文化的发祥地,各种 “山寨现象”风行。佛教从唐朝传到日本,首先便是从平城京兴盛起来的,这里至今仍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寺庙、佛像、雕刻、绘画。如规模宏大的东大寺,建于公元745年,是日本佛教华严宗总寺院,其建筑结构就是仿照唐朝寺院建造的。大佛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50米,高46米,相当于15层建筑物的高度,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制建筑。殿内的铜佛像高达16.21米,是日本第一大佛,世界第二大铜佛。唐招提寺则是东渡日本传律的大唐高僧鉴真于公元759年指导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据说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
平城京作为日本首都,历经了8代天皇共70余年(740~745年间曾短暂迁都恭仁京和难波京,后又迁回平城京)。公元784年,日本国内因出现僧侣干预政治等问题,桓武天皇为了革新政治,将都城迁离了佛教盛行的平城京。此后,日本学习唐朝文化,从全面模仿、全盘接受进入到一个反省期,并逐步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山寨版长安城”也因此成了日本历史中翻过的一页。
星移斗转,世易时移。1998年,平城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是平城京建都1300年,据说日本奈良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当年的“山寨版长安城”,如今成为了让人缅怀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样的结果或许能给我们今天对待“山寨现象”带来一些有益启发。(文/谢志东)
唐朝时期日本的“山寨版长安城”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