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
“中国政府对于金融危机作出了两个基本判断,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说,这两个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中国经济就像年轻人,处在上升时期,得了感冒吃一点感冒药就好了,不是什么沉重得不可挽回的疾病”。 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有两个,即工业化、城镇化。在全球经济没有大的变化下,我们要利用好的国际环境继续对外开放政策,只有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才会更安全,在这样的安全情况下取得中国更大的发展。
本报记者 任一龙
两个基本判断
记者: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种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的态度。您刚才谈到,中国政府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主要是来源于“两个基本的判断”,第一个判断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第二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具体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龙永图:今年年初基辛格来的时候说,全球可能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但我们中国政府面对这场危机还是采取了一种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的态度。在金融危机开始不久,中国政府就作出了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个判断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第二个判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我认为这两个基本判断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对国内外整个经济形势甚至政治形势的基本看法。
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主要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每一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推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比如说英国的纺织工业需要调整了,它可能从南部搬到北部,美国的钢铁工业需要调整了,它可能把钢铁产业从中部搬到西部、东部,产业结构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上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那么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这一点,一个总裁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面指挥全球的零部件生产,这就是信息的全球化。换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或者产业转移。而这种产业转移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后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其二,对于国内形势来说,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之下,中国处在高速增长的战略发展的基本形势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因为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会发生重大的逆转。现在大家看到虽然有那么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今年“保八”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明年的增长速度还会比八更高一点,因为我们的刺激措施在释放的能量方面会有一个滞后期。所以中央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就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没有完成之前,在这两个动力推动之下,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保持7%、8%、9%的增长速度,而且一保持就是20年、30年甚至40年,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这两个不变,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对国内外整个经济形势甚至政治形势的基本看法。很多人认为可能经济全球化会出现逆转,至少在一段时间里面出现逆转,这对中国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才会更安全
记者:当前不少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倾向,您怎么看这一趋势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
龙永图:现在大家很关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问题,由于美国连续采用了一些对外贸易的措施,是不是出现了国际上对中国的出口,或者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行遏制的势头,我觉得不是这样子。
最近我看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说虽然在金融危机以后出现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某些抬头现象,但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仍然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不能因为出现了几个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的措施,就认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开始形成,WTO的报告也再次证实了我的观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可能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
这个判断是有根据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中国和欧洲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关系,很多大的公司都有在华利益。他们对中国进行一些小打小闹的贸易制裁措施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是大的贸易保护主义那只能是打击欧洲。因为打击中国就是打击欧洲。我观察了好几次,每次美国要对中国采取贸易措施的时候,首先起来反对的是美国的企业,他们知道如果一旦对中国发生贸易战,受到最大利益损失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因为他们的外向性最高。由于这些年的产业转移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分工,所以我常常给企业说,特别是纺织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说,我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我不相信美国和欧洲可以在一夜之间把已经转移的产业或者已经淘汰的重新恢复起来,一个他们恢复不了,第二个他们需要时间。所以有些同志说我们那么多年来由于对美国、欧洲市场的依靠,我们已经形成了对美国和欧洲的依赖,我说不是这样的,依赖是相互的,更大的依赖是他们依赖我们。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我们不生产衬衫、鞋、袜子,美国人就没有衣服穿,当然这个话极端了一点。
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的出口金额达到了102亿,这是空前的,但是如果看一下前三个季度我们出口的总量是8600多亿,就看出来只不过是百分之一点几的问题,过去那么多年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从来不会超过1%,今年就超出了一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确实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一些抬头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要怕贸易保护主义。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觉得我们怎么样来进一步地对外开放,来坚持我们的这项政策,因为我们的出口不仅仅是为了赚取美元,解决国内的需求问题,更重要的是国际技术、国际产业不断地发展,如果我们不通过国际贸易来了解全球最新的国际标准、国际质量,我们的产业很快会被淘汰掉,包括传统产业。必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整个的内外方向投资使得我们中国的产业始终处在产业链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产业链,如果离开了中国的企业就会死掉,因为没有活力。
全球经济没有大的变化下,我们要利用好的国际环境继续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国内也要保持一个苏醒的头脑,在取得巨大进步的时候,要克服一些错误的观念,来继续对外开放,这才是中国走向进步的唯一出路。我觉得中国的经济一定要和全世界融合,这才是唯一的选择,这才是中国最重要的安全选择。只有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们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安全情况下取得中国更大的发展。
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在目前的条件下,你怎么看扩大内需和发展外需市场的关系?
龙永图: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走出来的不仅仅是财政政策,更重要的是一些改革开放的措施。这次以后,我们就觉得中国确实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还是要有坚定的态度,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这次金融危机。
要建立一个以内需为主导的新的增长模式,这一点我完全同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不是以内需为主导,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只能看国际市场的脸色行事。但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内需体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须基本完成,现在中国只有45%的人住在城里面,而美国基本都是80%甚至90%以上。如果我们不能达到80%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强国,而我们每年增长一个百分之点,最快要30年,没有30年中国是不可能建立一个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在这样的过渡期当中我们还必须要依靠国际市场,所以中国要大力地开放和国外进行货物和贸易方面的大量交流。不能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内需市场就感觉我们现在就要建立一个内需市场,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以有些同志认为现在我们可以对国际市场不加重视,中央最近再次强调,必须在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内需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保证我们的出口份额,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不然我们就丢掉我们的相对优势。现在我们在国际上的相对优势就是我们的劳动力和传统产业,前几年有一股风来打压传统产业,如果把传统产业打压下去了,我们的竞争优势也就没有了。我们要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武装我们的传统产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既要扩大内需,还要看到整个转型和扩大内需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天就可以达到的过程,我们要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我们的传统产业,来实现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