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再度过热
周末老吉和老练从北京回来,我和阿桂全程陪同。他们都是我大学同学。老吉和老练在北京开一家公司做信息咨询,阿桂在武汉做建材。
阿桂的手机铃声成为我很熟悉的乐曲,因为他太忙太忙,见面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至少接了5个电话。来电都是找他要货的。阿桂专营石膏板,主要来自设厂重庆的某外资企业。阿桂说,金融危机对他的业务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去年底今年初以来,销售形势越来越好。尤其是近几个月,石膏板需求增长极快,乃至经常断货。央视财经频道正在播放山东农民囤积大蒜的新闻。阿桂抽空评论说,囤积不是合适的做法,因为你对价格的预期不一定准确,而且,囤积还可能破坏与业务伙伴的关系。从阿桂与客户的电话交流中可以听出来,阿桂也库存了一些石膏板;不过,他这样做,不是囤积居奇,而是为了应对核心客户的不时之需。从电话中可以听出来,对有的客户的提货要求,阿桂耐心解释目前的紧张形势之后,承诺到货之后就优先供应;对个别客户,则答应从仓库提出一部分料满足其紧张的工程需要。阿桂严格控制着现货供应,但库存已所剩无几。有一批货正在重庆到武汉的水运途中,早已提前分配完了。阿桂一面交代下属严格按照计划分配来货,同时致电厂方,要求突破原有计划增加发货,以适应目前的紧急需要。
建材的供应紧张或者需求旺盛是房地产业发展过热的一个重要表征,而房地产业又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构成部分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又过热了。中国经济总是这样反反复复地冷热交替。即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一直以来也是过山车一样的起起伏伏。不过,总的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一直持续而高速的增长,这让人们减少了对忽冷忽热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担心。这次的金融危机被看成是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确确实实让人们担心了。对大危机毁灭性打击的恐惧,可能使决策层乱了方寸,出台了一系列有问题的措施。
由于长期以来的内需不振,尤其是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贸过分依赖。金融危机其实主要影响的也是外贸,但由于外贸在GDP增长中的重要性,这种影响被放大了。其实,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转变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同样可以成为化解危机或者化危为机的途径。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增加消费需求,但消费需求的增加来自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在目前极端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之下,通过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对中国来说,关键的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收入分配。正是由于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公平导致消费需求的不足,于是经济增长才过分依赖对外贸易;而正是由于对对外贸易的过分依赖才导致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影响。由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从收入分配入手。但是,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危机背景下所需要的是短期有效的措施,而且,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可能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势必面临众多阻力——况且,决策者不一定愿意正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退而求其次,应对危机的措施不过是凯恩斯式相机抉择的思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危机的产生,无论金融危机还是实体经济危机,总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果,而危机通过破坏旧的比例关系,也为新的合理的比例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危机是经济体系自我修复的一种方式。既然我们的经济体系本身存在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及收入差距扩大化),通过危机进行自我修复,或者利用危机主动进行修复,这对于保证或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应该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其结果很不确定。凯恩斯说,在长期内我们都死了。于是,人们需要干预,需要政府立竿见影的措施。
这样的思路之下,我们的应对策略可能有些操之过急。2008年9月16日到2008年10月30日短短1个半月之间,央行4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如此密集的调控政策,显示决策部门应对危机的张皇失措,其后果值得怀疑。首先,货币政策的效果通常有6到18个月的时滞,对于扭转短期的经济不景气而言,其作用是间接的。经济本身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也许6到18个月之后,所需要的政策不是扩张需求而是紧缩需求,而那时候,现在降低准备金率的货币供给增加效应才显现,其结果只能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其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以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但是,根据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利率的下降是有限的,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会进入凯恩斯陷阱而拒绝下降。危机一开始就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利率,如果一时不能发挥作用,后续的政策配合如何实现?其三,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应用失败的一个范例。911之后,为刺激经济振奋国民信心,美联储采取持续降息的政策,其直接结果是造成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是吸纳过剩流动性的重要领域,于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是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房地产业的供给过剩,催生了致命的金融创新——次级债券;而次级债券最后成为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妖怪。我国去年下半年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来,货币供给大幅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去向正是对流动性有着超强吸纳能力的房地产业。这是今年以来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房地产价格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经济运行总有其内在的规律。一旦走向衰落,其恢复也需要一个自然的周期。宏观政策对于改变周期的走向及速度会有一定作用,但也不能期望立竿见影。当问题的根源属于结构性原因时,操之过急不仅会隐藏问题,甚至会使问题加剧。考虑到仅凭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立竿见影地阻止GDP的下滑,政府开始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于是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了。4万亿政府投资确有相当部分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领域本来就应该加强投资的。但是,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事实上,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来自民营经济,于是,政府在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增加对于改善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不能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投资进入了房地产领域,成为推动房地产发展及催生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力量。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衍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最近的迪拜金融危机也源于房地产泡沫。中国的前景并不乐观。日前央视报道,全国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金融危机之前的最高水平,全国已销售住房空置率达到50%以上。而目前,房地产市场仍然热火朝天,房地产价格依然蒸蒸日上。我们的经济尚未真正走出上一轮危机,而新的也许更加严重的危机已在酝酿之中。
不要过于相信政府的调控能力,经济的自发运行也有政府无可奈何的时候。未雨绸缪,这是目前我们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