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博客盛行,全民写作。文字作品与阅读需要之间,呈供大于求之势。有鉴于此,多年来我多次撰文,宣扬短文主义。主义之余,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这里摘贴一篇十多年前写的短文,庶几乎野人献曝,村夫献芹。
回忆录·悔忆录
丁启阵
读有些名人的回忆录,觉得它们是“悔忆录”,为其年轻时未能从心所欲深深抱悔。论理,年轻读者读到这些浸透了悔意的过来人言,应该幡醒,一改悔忆录作者当年的所言所行了。比如说,变盲从为独立思考,变言不由衷为讲真话,变三缄其口为仗义敢言。
但是,现实却每每并不能如此,前辈的悔忆录纵使读得再精熟,自己的处世、处事却难能稍有改变,默者自默,懦者自懦。于是乎,悔忆录便也一代一代地写下去,读下去,成一种绵延不绝的人文景观。
原因何在?在于缺少勇气,缺少向荆天棘地寻找出路、向死亡之神索要生之真谛的勇气。道理至为简单:自由产于荆棘丛中,真理悬在死亡谷的峭壁上。天下虽大,人口虽众,敢于踏进荆棘丛、攀上峭壁的,到底是少而又少。悔忆录自然而然地成了可行的灵魂救赎的祷告。
据说,即使是这样的祷告,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更多的人采取了推诿与忘却的办法。
这是怎样缺乏生机的世界?!
刊于《澳门日报》1997年1曰16日副刊“新园地”,后收入散文集《惑年心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里一个字也没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