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刻,今天偶然看到了有关部门出台的《北京市2003年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学校名单》(详细名单见新闻链接),虽然已经是一条老的新闻了,但是还是具有很大现实性的。这个名单应该到目前为止还是生效的,这样的话,非名单上的学校毕业生进京的难度也就相应的增加了难度。
媒体经常披露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现象,像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籍贯歧视等等,但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来划分“大学生的出身门户”,无论从法律还是政府的服务功能角度,这样的规定都是不妥当的。虽然此规定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确保人才的质量和人才结构的调整。
“进京名单”这一政策对名单内外的毕业生,造成事实上的就业不平等,这似有悖于政府千方百计积极扩大就业的初衷和相关政策。这样的政策对被圈定的286所学校的大学生来说,当然是很幸运的,不管结果怎样,不是北京生源能够去北京工作的准入资格有了,但对那286所以外更多的大学的学生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自己出身不是“名门”,不得不要低人一等了,自己手中的文凭连“敲门砖”也不算,即使你有真本领,也只能够望“京”兴叹。
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人才政策和人才市场将进一步规范,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和国际接轨,一切在就业问题上的歧视现象都已经不合时宜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何必要问出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