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出路


农民的出路

王志华

    一次改变历史进程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样也将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不管是中国地位的提升还是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自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少的缓解,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中国现阶段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中国正处于兑变的前夜,很多事情必须集中高强度的进行处理。处理好了,21世纪的中国有可能是处于世界各国的顶端;处理不好,也有可能持续疲沓的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应该说,希望很大,困难很多。而其中,如何处理三农问题将是个关键。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出路的选择,决定城市化的模式,决定未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如果这一道路选择对了,中国的各个模块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定型会很快,从而未来的发展将持续处于快车道;如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将持续影响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农民的出路,是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只有尽可能多的变成城里人,自愿放弃土地进城就业?目前这是主流的提法,今天又看到茅于轼老先生的文章,也是鼓吹这个提法。完全自由市场化消化,能解决所有中国的农民的出路问题吗?

    农民的出路问题与土地的政策是相关的。很多持有农民扩大进城变成城里人的意见的说法,有个重要的处置意见是关于土地的自由市场化。我们如果不对大多数弱势的农民持维护的态度,完全市场化的是很简单,不顾一切土地私有化就搞掂了。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即使土地私有化了,假设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现代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吸纳所有的非农人口的就业吗?

    应该看到,中国之前发展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007年中国的非农劳动就业人口总数,说不得应该就是中国的非农就业劳动人口的顶峰了。越是现代化的产业,就业人口不可能更多。人口的非劳动就业趋势已经是很明显了的。中国要靠发展各种实业消化就业压力,根本不是一条理性的选择。最近看到政府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出台了不少措施,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成效也有一些,但是其中又有多少是让人焦心不已的,比如尽可能的扩大公务员队伍,扩大农村就业平台,基本都是扩大吃财政饭队伍的举措,靠财政养人,政府的二次分配手段和力量是很有限的,是不可能无限扩大的,而这随后往往伴随着就是行政效率的下降和社会影响的恶化,这根本不是好的选择。而这部分扩大就业与农民其实关系并不大,进城的农民要扩大就业形势只有越来越严峻。持加快和扩大农民进城的观点,自设的前提当然是就业岗位的持续增长,而这是不成立的一个前提。当然我们的经济规模还有可能扩大,但是之前中国的工厂可是几乎为大半个世界服务的,这部分的压缩再全部回来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两相抵消,应该说就业岗位减少的成分居多。这就可以看出,中国农民的出路,唯一的进城安排是很不科学的。这一点不成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就必须另行选择。

    这段时间,本人不少文章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思考,有关想法应该说已经成熟,而面对的问题也需尽快推出可行措施予以解决或是缓解。本人是有些急迫了,因为问题很明显日益恶化,但是根本难以解决问题的各种馊主意到处都是,决策层应该有所决断了,不要等到经济问题演化成社会问题。应该说,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的企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了,但是恢复到快车道上之前本人也说了,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要有也可能是极端扩大投资导致的经济结构性过热,随后又将是手忙脚乱的调整,得不偿失。该调整就调整,速度慢点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本来相关的就业问题也不是加快发展速度就能完全解决的。从原始分配角度进行中国的社会分配制度的根本改革始终是必须进行的,只有这条路能够缓解中国人的生存压力,改变整个发展格局。企图在原来的结构靠发展扩张来解决中国人的就业压力和调整发展结构是根本行不通的。结构不调整,相关问题只有越来越严重。

    从本人之前提出的共有社会分红,到农村社区的物业化管理、到普遍建立农村集体股份合作企业以实现农村资源的资本化,到设立资源区域平均利益指标进行资源市场整合的调节,为的只是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参与全面的社会经济的原始分配,以得到更好的生存保障。如果农民不用进城能够确保更好生存和生活,那么,就地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将是更加科学的选择。而土地资源能够进行市场化整合,土地的利用效率的提高也不再是问题。而这条道路与农民进城机械减少农民的做法是有根本的区别的。两相比较哪条路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是很清楚的。

    一句话,农民的出路问题,不能局限于传统经济学的固有思维,必须创新性的予以解决,因为当代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经济的特征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新的创新安排。

200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