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市场意识:熟悉市场 沉入市场
一 机遇来自市场
创业,是创业组织人力物力为社会提供有效物质文化或服务产品、通过市场交换、满足生产者生活和再生产需求的经济文化活动。创业能否成功,关键于市场交换能否连续不断。交换这个环节中断,生产难以继续,生产者的消费也会跟着中断,创业者必须再创业。
要使交换不中断,创业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含服务产品,下同)必须一直有人愿意掏钱来买。无论你的产品经过多少中专环节,卖不卖得出去是由最终掏腰包的人(终端消费者)决定的。终端消费者不肯花钱买你的产品,中间商也不会再进你的产品。
什么样的产品是终端消费者要买的呢?这就得考察市场需求状况,创业区域以内,不同机构不同人群有哪些需求,会产生什么新的需求,哪些需求供给已经饱和,哪些需求还有缺口,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有多高,在消费者期望的这个价与值范围内,自己有没有盈利空间,能不能产生出来。这些问题弄清了,机遇与希望就会贡献出来。
创业的机遇与希望只能来自市场,来自创业者对市场的观察和研究。脑子里冒出了创业的想法,也必须拿到市场中去考察,这样才能保证创业计划符合市场实际。
二 制胜法宝是竞争力
无论我们怎么考察,怎么抢先,我们的产品绝不可能在市场上独此一家,非买我们的不可。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般说来,市场竞争力包括:项目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上最近最方便;值得信赖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环境质量;热情、方便的服务;合理的价格;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的能力;良好的人员关系和信誉人格。
作为一个创业者,只在这个层面上开展工作,仍然不能保证产品一定具有竞争力。因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内部,最重要的工作也在内部。只有把内部工作做好了,外部竞争力才能表现出来。比如,产品质量,来自于理念、管理、科技多重保证,不做这些基础工作,光重视还是没有保障;又比如成本,完全是一个内部功夫,只有精于计算、严格管理、并有科技、人才的保障,才能把成本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价格才有竞争力。良好的信誉与不断创新的能力更是每日每时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稍有松懈,就会导致满盘皆输。
市场是无情的,谁也不会拿钱去买对自己完全不划算的产品,所以创业者必须钻研市场,了解行业竞争状况,牢牢把握提升竞争力这一中心环节。经济通胀时期,各行各业都比较容易赚钱;通缩时期,则只有竞争力强的才能坚持得住。再旺盛的行业总有人亏损,再艰难的行业总有人赚钱。靠的就是内功,就是核心竞争力。那些输掉的,不全是不知道练内功很重要,而是怀有侥幸心理,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工作,马而虎之,凑凑和和,寒冬一来,就凑合不下去了。
三 做大海里的淘金者
商场如战场,有人笑就有人哭。商海如大海,有人成功就有人失败。创业,就是在大风大浪中展示自己的能耐,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一场智慧、耐力、质量、信誉的战争。你必须了解你的战场,摸透它的脾气,涉深水才能得蛟龙。只要你比别人沉得深一些,了解得透一些,分析得勤一些,随时发现变化,及时作出应对,那么哪怕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第一个沉没的也绝对不会是你。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市场总有摸不透的时候,总有不测风云,没有败走过麦城的成功者几乎是找不到的。创业要有跌倒再爬起来的准备。创业艰辛,克服艰辛才能走向胜利的彼岸。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对待挫折。
首先,要时刻注意市场注意内部,未雨绸缪,尽量避免挫折。
其次,遇到挫折,要冷静分析是可以战胜的挫折,还是根本无力战胜的挫折,如果是可以战胜的就要千方百计战胜它,如果是根本无力战胜的就要妥善撤退、尽量减少损失。
第三,遭遇挫折之后,哪怕输得一塌糊涂,也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找到转机或翻盘的契机,顽强地东山再起。
四 紧贴市场飞行
市场是财富的聚宝盆,虽然凶险莫测,不能掉以轻心,却也是财富、梦想实现的地方,意志、才智得以体现的地方。创业者离不开市场,注定要在市场上摔打一生。所以需要一种豪气一种斗性,把情感、经历和事业交付市场,通过市场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除了贴紧市场飞行,创业者别无选择。你的思想、学识、行为、观念、价值、产品、人格都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决定给你六十分、九十分或者不及格。除非功成身退,你无法跟它说拜拜,否则就是一个失败者。你必须热爱它,研究它,直到驾驭它。哪怕你已经非常熟悉了,非常成功了,也必须继续研究市场,犯不得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些道理,其实每个创业者多少也懂得一些,但到具体操作时,往往就忘了,不是从市场出发,确定创业行为,而是由时思维惯性决定。这就是市场意识不强的表现。一次经验主义的错误,就可能毁掉一个企业,千万千万要注意。
五 讨论引导
1 你关注过市场吗,有没有分析过本地市场上可能赚钱的门路,有没有把你的想法拿到市场中考察论证,有没有想过怎样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办法,如果在市场失败你将怎么办?
2 收集市场中成功创业的实例,分析创业者是怎样关注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
六 参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