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生物医药公司间重组风云再起


生物医药公司间重组风云再起
2009-9-18

  从颖泰嘉和与华邦制药,到桐君阁与太极集团,再到广州药业与白云山的重组传闻,以及一拖再拖的上实重组,都有明显的“一体化”意图,受到市场的追捧。

  生物医药公司间的重组再起风云。

  9月10日,华邦制药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同意公司与北京颖泰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划重组的议案》。具体重组方式有待进一步协商后确定。

  记者注意到,除了华邦制药重组、上实集团重组外,广州药业与白云山也一度传出重组的消息,而医药领域央企间的重组亦有加速的迹象。

  颖泰入赘华邦共营手性药  

  受重组事件影响,华邦制药已经于9月7日起停牌。依照公告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华邦制药正聘请中介机构对相关资产进行初步审计、评估,待确定具体方案后,将就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进行公告。

  据了解,重组双方早在2007年就已开始合作。位于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的颖泰嘉和前身为北京颖新泰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颖泰科技),华邦制药于2007年12月投资8600万元认缴颖泰科技增资后注册资本22.74%的股份,成为颖泰科技第二大股东。

  华邦制药称,颖泰科技开发的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可以结合华邦制药拥有的强大技术支持力量,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更快地扩大产业规模,从而为双方带来更大的盈利。

  据悉,颖泰科技截至2007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将不低于1.1亿元,预计该公司2007年至2009年的营业收入总和分别为4.2亿元、6.3亿元、10.4亿元;利润总额分别为3000万元、5000万元、7250万元。

  上海一位医药证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颖泰嘉和与华邦制药同处手性药物研发销售领域,华邦制药主要是制剂,颖泰嘉和主要是原料药中间体,重组正好上下游一体化。”他同时认为,华邦制药今年中报业绩出色,正是得益于手性制剂的高毛利。

  华邦制药半年报显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和颖泰嘉和收益后,华邦制药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51万元。另外,今年上半年,按权益法核算,颖泰嘉和为华邦制药贡献了850万元利润。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手性药物进入市场种类增多以及销售额急剧增长,目前,对手性药物的研究已被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所重视。巴斯夫等许多跨国公司都成立了手性中间体开发机构,专门从事手性医药中间体的开发工作。而我国在该领域的专业公司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一体化”是重组动因  

  事实上,目前市场看好医药类上市公司重组题材,不外乎是看中重组后同业竞争减少、产业链优化以及业绩改善。

  有分析师告诉记者,跟华邦制药与颖泰嘉和重组有望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类似,上实集团重组、广州药业与白云山重组以及医药央企的重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一体化经营。

  “工商一体化是大趋势。从上海的上药集团,到广州的广州药业与白云山,都是这个趋势。南京的南京医药没有工业,自己也要搞自有产品。”上述分析师如是说。

  由于新医改方案中,政府加快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意向十分明显,加上近期医药领域的重组有加速的迹象,记者从上海、北京等地的证券研发中心获悉,目前他们均在密切关注广药、上药等医药公司的重组进展。

  8月24日,广药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广州药业和白云山双双停牌,称有重大事项发布,引发外界重组落定猜想。不过,在随即的24小时内,广州药业和白云山又同时公告称暂无重大重组计划,且3个月内不筹划此事。

  对此,有分析指出,出现上述情况与广州市政府力推国企整体上市,但子公司利益分配仍未能效解决有一定关系。

  不过,重组搁浅依旧没能减少外界对广州药业吸收白云山的期望,外界普遍认为,对于壳资源稀缺的广州来说,广州药业吸收白云山,既可实现优势互补,又可把壳资源贡献出来,总体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从正在实施或者未来有望实施的大型医药重组项目来看,国资委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上药集团重组为例,按照上海国资委加大资产证券化比例的总体要求,上药集团旗下许多尚未上市的工业制造和分销零售资产将借此次重组之机注入上市平台。7月底最新出炉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中也明确指出,推动和支持上药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并为上药集团制定了近期的发展目标,即到2012年要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450亿元。

  记者同时还注意到,几年前宣布重组终止的桐君阁与太极集团之间的业务整合也再度被市场所关注。重庆市国资委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重庆的企业上市目标都是整体上市。当地国资委打造医药航母的决心可见一斑。

 

杨昌顺   www.yangchangshun.com

聚焦医药,紧跟政策,关注热点,传播理念 

[email protected] 

 

杨昌顺原创及相关文章

更多杨昌顺的医药咨讯

 

 

作者:马建忠 来源:《医药经济报》2009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