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杨柳青
谭汝为
天津古镇杨柳青已有2000多年历史,此地原为海滩沼泽,后黄河经此入海,沉淤泥沙渐成陆地。宋代之前,杨柳青的东北隅是三角淀(东淀),为子牙河、大清河的入海处,曾名“流口”,意为河流入海之口。后因子牙河、大清河两岸广植杨柳,又谐音为“柳口”。
到元末明初,“柳口”这个地名逐渐被“杨柳青”所取代。明万历蒋一葵《长安客话》载:杨柳青地近丁字沽,因四面多种杨柳,故名。其实,“杨柳青”取代“柳口”的动因,是元代著名文人揭傒斯(1274-1344)路过此地而赋诗《杨柳青谣》:“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因而“杨柳青”之名不胫而走,流传很广。
作为地名沿革,“柳口”远胜“流口”,但形象感不强,读音仄仄,不上口,于是平仄平的“杨柳青”就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杨柳青”——洋溢着盎然诗意,得天独厚地充溢着形象感,引人遐想。其名本身就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乡镇区片地名何啻千万,只有“桃花源”、“紫竹林”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地名可与比肩。但桃花源系文学地名,带有乌托邦理想化色彩;紫竹林由寺庙名演化为码头名,成为天津英租界的发祥地,遗憾的是不久即泯没无闻。唯有杨柳青,实实在在的历史地名,沿用至今,历久不衰。
日前,应邀出席西青区委宣传部和《西青报》举办的“《杨柳青诗萃》座谈会”,赋诗二首:第一首:“小雅东山昔我往,巴山绝唱江水平。晓风残月酒醒处,骚客长吟杨柳青。”第二首:“沽上江南文脉深,棹歌帆影伴诗魂。文昌画苑呈锦绣,满目春风杨柳青。”其中第一首隐含三个古诗典故:一,《诗经·小雅·东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二,唐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三,宋人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杨柳青”这个地名蕴含着悠久的诗情和诱人的魅力。
清末杨柳青文人曾编写《杨柳青十景诗》,从诗目看,有塔林初旭(镇东有塔)、古渡箫声(运河渡口)、女墙新月(紫竹庵墙)、岸柳风帆(运河柳荫)、玉顶炊烟(玉皇庙)、魁阁濛雨(文昌阁)、老圃黄花(花圃秋菊)、鸦噪寒林(镇东森林)、白滩绩麻(白滩寺)、平沙积雪(大柳沙滩)。
杨柳青依水建镇、因水兴镇,自古就有“北国江南”或“小扬州”之美誉。南运河是杨柳青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资源,与杨柳青有关的文化现象也多数与之有关。南运河舟楫云集,两岸杨柳依依,历代名人慕名前来游历观光,如金代元好问、元代揭傒斯、明代谢迁、于慎行、吴承恩,清代高广懋、查礼、管干珍、永瑆、英廉、周馥等,皆有感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金元好问“杨柳青青沟水流”、明吴承恩“谁向高楼横玉笛”、清查礼“万顷桃花千柳树”、永星“杨柳阴阴似图画”、梅宝璐“杨柳青边杨柳青”等,都为千年胜迹平添神采。
近日《西青报》编辑部精心编辑的《杨柳青古诗萃》,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收录元明清三代诗人歌咏杨柳青及南运河的诗作60余首,分为大河礼赞、水乡剪影、柳堤春色、古镇船歌、古渡晚泊、画苑奇葩、小园花事等七个部分。诗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杨柳青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风貌,彰显了“中国文化传承名镇”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子牙河“遥天阔野望苍茫,河势奔腾东去长”的空阔,有南运河“行到芦花不见洲”“千村低在浪中浮”的神奇,有“花光叶色影晴湖”“红有芙蕖绿有秧”的明艳。每读到“杨柳青边杨柳青”“近水为居如列屏”“春深水暖嘉鱼味”“村旗夸酒莲花白”等优美诗句,确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杨柳桃花三十里”“秋帆斜挂夕阳西”的水乡秀色,“白鱼紫蟹四时肥”“黍饼银刀共一锅”的渔家风味,“多情杨柳纷如织,绾住离情眼独青”的温馨情意,将如画般地一一呈现于目前。
杨柳青镇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众多,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华北名宅——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作坊、明代建筑文昌阁、杨柳青人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建于130年前的安家大院、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崇文书院,以及新辟景点:杨柳青广场、文化公园、西河风光、万亩果园、御河人家等,使该镇成为津西大地上令人瞩目的一颗明珠,而享誉华夏,名扬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