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大学生倡导共筑艾滋防线 探访艾滋病防控社工工作生活:顾虑家人不理解 家长联名抗议艾滋病孤儿"阿龙"入学 艾滋歧视难消除


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大学生倡导共筑艾滋防线 探访艾滋病防控社工工作生活:顾虑家人不理解

 
 
 
 
 

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大学生倡导共筑艾滋防线

www.jyb.cn 2010年12月01日  作者:肖慧  作者:肖慧  来源:贵州日报
 
图示∶2010年12月即将出版的《中国特色医疗金鉴》登载的刘君主任及其机构 
 
 

慢性艾滋病早期中医药治疗保障生命论证

  今天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在贵州省红十字会、省疾控中心、贵州大学团委的支持下,11月以来,贵州大学红十字会、防艾协会等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向公众宣传防治艾滋病的系列活动。

 

贵大学生在贵阳市花溪公园门口宣传“防艾”,市民们在“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的横幅上签名。

  贵大很多班级以防艾为主题开展了班级活动,志愿者走进社区、中学、公园、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采用游戏、同伴教育、红丝带义卖、图片展、签名等形式,向人们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以及防治知识,倡导公众正确对待和关爱艾滋病人,共同构筑遏制艾滋的防线,共建和谐社会,同享美好生活。(本报记者 肖慧)

探访艾滋病防控社工工作生活:顾虑家人不理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10:00  东莞时报
昨日,东莞市疾控中心预防保健楼里,艾防社工在接受市民咨询 本报记者 周天宝 摄。 昨日,东莞市疾控中心预防保健楼里,艾防社工在接受市民咨询 本报记者 周天宝 摄。

工作人员在火车站进行防艾宣传。  本报资料图 记者 陈帆 摄 工作人员在火车站进行防艾宣传。  本报资料图 记者 陈帆 摄

  东莞艾滋病防控工作今年5月首次引入专业社工服务,走在全国前列,本报记者走进艾防社工世界

  “我们不会制作假的报告,你确实没有感染上艾滋病毒,我们是经过多次实验、审核才出的报告。”

  “你的事情已经是半年前的事情了,艾滋病感染窗口期是3个月,你检测了两次阴性,没有问题了。”

  ……

  临近晚上7点,市疾控中心预防保健楼的灯光已熄灭,但3楼艾滋病预防控制科的咨询电话仍响个不停,两个年轻人在这加班接电话,他们是艾防科里的新身份——艾滋病预防控制科社工。

  12月1日是第23个艾滋病日。来自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底,东莞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超过了2000例。

  艾滋病,一个目前仍无法攻克的重大疾病,不仅令感染者身心痛苦,还让普通人闻之退缩。在东莞,艾防社工,作为一种预防艾滋病的新生力量开始出现。从今年5月开始,由政府购买服务派驻艾防科的两名社会工作者正式上岗了,半年多来,他们通过专业技术,为高危人群、感染者、病人、恐艾人士提供咨询求助、心理关怀等人性化服务。

  “专业社工参与防艾,这是一种新的艾滋防控干预方式,它已成为政府艾防工作的补充力量。”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巧利表示,目前东莞艾防社工工作刚刚起步,但这种艾防社工干预模式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接下来还计划扩充人员。

  在第23个艾滋病日到来前两周,本报记者走进艾滋病防控社工的独特世界,了解他们与艾滋病病患相处的一点一滴。

  艾防社工服务不到2个月就有同事辞职

  “你是来做检测的吧?”“恩。”“不用担心,你多陪陪她。”艾防科门口,刚来的一对年轻男女不知所措时,阿丽赶紧上前搭腔,边拍着女孩的肩膀安慰,边向女孩旁边的男士叮嘱。

  阿丽,23岁,浙江人,艾防科里最年轻的面孔。

  阿丽有一名男搭档叫小颜,24岁,湖北人。在艾防科里,两人共同承担起了东莞最新的艾防社工服务。

  走上市疾控中心预防保健楼三楼,右手边有两个办公室,这是这对搭档专用的办公场所。

  第一个办公室是疾控中心专门为社工工作设立的等候室,第二个是咨询室。等候室确定用于接待艾滋病咨询热线、前来领取报告单的检测者。咨询室则接待前来做VCT(自愿咨询检测)、CD4(淋巴细胞检测,可衡量感染者免疫功能受损情况)的案主(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

  小颜坐在等候室里,接听感染者或者病人打来的咨询电话。阿丽负责在咨询室里工作,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个案咨询。咨询室的桌上放着两大包纸巾,“有时候,一个咨询过程案主会一直哭下来,这证明我们的服务让他们心里的郁结得到了宣泄。”阿丽说。

  但小颜和阿丽的工作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顺。因为社工参与艾防以前在东莞是空白,小颜和阿丽并没有经验可参考。他们除了面对艾滋病感染者、病患的不信任,还面临着其他艾防人员的质疑:有医生就好了,社工能起什么作用?

  其实在阿丽来之前,小颜有另一名男搭档。今年3月~5月,两人在机构经过了社工专业技巧培训以及艾滋病专业知识培训后,同时进入了艾防科。

  “不过,这位同事却一直无法找到和艾滋病群体沟通的方法,心理上也有了挫败感。”小颜说,工作了1个多月后,这名男同事就辞职了。

  岗位空缺了,展能社工机构立即考虑到了新对象阿丽。

  一听到艾滋病,阿丽当即傻眼了,“第一个感觉就是安不安全,工作中会不会感染啊?”阿丽笑了,“我当时对艾滋病知识确实不了解。”

  到底要不要去?阿丽询问了先行者小颜,“握手、吃饭这些日常接触是不会感染的,你看我在这里不是好好的,而且现在有些案主是适合与女孩子交流的,很希望你过来。”

  小颜的回答坚定了阿丽的决心,当晚10点,阿丽便回覆了机构,决定为艾滋病干预服务。

  为对性进行脱敏治疗学看性爱片

  每周一,小颜两人都会来到市疾控中心门诊部,这里有一些前来进行艾滋病自愿检测的人以及一些艾滋病感染者、病患,社工在为他们提供一些艾滋病知识咨询时,如果发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就立即开设个案,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一些感染者或者恐艾人士因为在生活中无法找别人倾诉,社工就成了他们倾吐情绪的对象。

  现在,每天下班后,阿丽都能接到干预对象的电话,有时候一聊就是1个多小时,有时候是一个接完又来一个。

  “做防艾干预确实很累。”不过,阿丽和小颜却觉得非常开心,“这证明我们艾防社工的工作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可了。”

  不过,和艾滋病感染者、病患接触时,也有让两人尴尬的地方。目前,东莞艾滋病感染方式中,性传播途径已取代吸毒成了首位。在艾滋病干预中,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

  “每天都要谈论性的问题,其实我感觉真的很有压力。”23岁的阿丽刚刚踏出校园,她甚至还没有交过男朋友,却必须涉及到性行为的细枝末节。

  艾滋病感染者或者检测者通常会叙述一些性行为具体过程,让社工帮助分析感染风险的几率等问题。此时,阿丽不能表现出害羞或者排斥。“他们会很敏感,特别是同性恋人群。”

  在确定要进入艾防科工作的时候,机构老师还专门为阿丽培训了一天,为她进行性脱敏干预。“老师教我必须要接受这个事情,包括还鼓励我去看一些性爱片,真正地了解整个过程。”

  阿丽也曾犹豫过,她没想到要谈这么深入的东西。不过,阿丽还是克服了,她主动上网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就是希望能让服务对象感觉到我是专业的。”

  如今,阿丽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案主说,在我结婚的时候,不管他在哪里都要赶来给我雕一对龙凤,你的成长对我来说已经足够。”这是阿丽现在的QQ签名。

  对家人“洗脑”劝其接受自己工作

  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不支持,是艾防社工的另一大顾虑。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告诉父母在做艾滋病服务。”阿丽坦言,虽然自己已经没有了顾虑,但是,艾滋病对家人来说仍有恐惧。“如果家里知道,我害怕他们会立马把我拽回家。”

  阿丽觉得这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她首先将目标瞄准了家里的知识分子哥哥。

  “我开始只是跟他说,我同事在做,通电话时,我常常会将话题转到艾滋病上,借机先向他宣传一些艾滋病知识,比如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染的等等。”阿丽坏笑了一下,“结果哥哥说你同事好勇敢。”

  这样一次一次的宣教后,上个月,阿丽终于向哥哥坦白,以前口中的同事其实就是自己。此后,哥哥打电话给阿丽的频率多起来了。“他总是问,你们一起出去吃饭要不要紧啊,还是要小心啊。”

  在家庭方面,小颜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们只是担心我,面对这么有挑战的工作,是否能够负荷。”

  但是,小颜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工作告诉周围的朋友。“毕竟现在很多人确实对艾滋病仍不了解,我不希望身边的人有顾虑有误解。”

  东莞还将增设两名艾防社工

  工作上手后,小颜有了新的规划。他说,东莞艾防社工现在只有2个人,不可能对所有感染者进行干预。“所以,我们希望培养这个群体的群体领袖,由以前社工关怀感染者,慢慢转变成感染者关怀感染者,实现干预价值最大化。”

  “我们现在又承接了一个项目,是东莞市艾滋病患病人关怀与支持及同伴教育服务。”小颜说,这个项目就是要建立小组工作坊,将感染者召集起来组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帮助。另外,就是建立艾滋病患互助网络。

  目前,艾防社工主导的小组活动已经举办了三次,并且成立了官方的QQ群,已有40多名感染者加入。在这里,他们能够互相关怀,畅聊生活。

  小颜和阿丽还希望能将社会工作系统化、常规化,比如将干预对象具体细分为同性恋、吸毒、感染者夫妻、感染者家属,并努力将艾防社工服务辐射到东莞以后出现的每个新感染者。

  由于艾防社工服务在国内并没有经验可循,小颜和阿丽也准备将现在实践的东西学术化,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次次成功的干预,也开始让艾防科工作人员看到了社工的效率。“他们确实帮了不少忙。”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巧利说,以前,人手不足,心理关怀干预一直做得非常少,常常只能是被动接受。

  目前,艾防社工在东莞还处于起步阶段,张巧利表示,接下来,东莞希望扩充这只队伍。市疾控中心已经向市卫生局申请,希望能够再增设两名艾防社工。

  第一次进行干预

  至今,小颜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干预案例,他尴尬地说,“其实第一个案例并不成功。”

  当时,小颜干预的对象是一个刚确诊艾滋病感染后,前来做CD4检测(淋巴细胞检测,可衡量感染者免疫功能受损情况)的年轻男孩子。

  第一次与艾滋病感染者正面接触,小颜只觉得非常紧张、害怕。他简单地看了一下确诊报告,此时案主已明显坐立不安。但是,小颜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去安慰帮助对方。按照以往模拟的干预流程,小颜接着问道:“你是怎么感染上的?”

  顿时,场面陷入尴尬中,对方一直耷拉着脑袋,不再出声。最后,小颜压抑住心中的恐惧感,模式化地结束了此次交流。

  在碰到第一个干预案例的时候,阿丽同小颜一样有着对艾滋病的恐惧。不过,整个谈话过程还算顺利,阿丽觉得已经很庆幸了,“小颜还夸我第一次接触艾滋病就这么大胆,笑得也很自然。”

  虽然第一次介入并没有那么成功,但是,小颜和阿丽进行了及时总结。“毕竟是第一次,内心深处确实还没完全接纳艾滋病,而且没有充分运用专业技巧。所以也无法让案主接纳自己,敞开心扉去宣泄自己的情绪。”

  夫妻双双感染的危机

  “疾控中心搬新址前,因为资源有限,我们没这么好的办公条件。”小颜说,市疾控中心搬入新址后,立即组织大量印发一些社工服务宣传资料,并积极向服务对象推介社工服务。社工工作也随之忙碌起来,各式各样棘手的案例也接踵而来。

  小颜还清楚记得阿刚的经历。一次婚外性行为让阿刚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这仿若晴天霹雳让阿刚瘫倒在地。他害怕告诉妻子后,妻子无法原谅他,又害怕妻子因为他也感染上了艾滋。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启动危机介入了。”小颜说,感染者是否告诉家人事实由他自己决定,但通常我们倾向于让他告诉自己的性伴侣。

  如阿刚所料,他告诉妻子后,妻子大发雷霆,根本不能原谅他。此时,社工立即与感染者妻子联络,告诉她艾滋病的知识,帮她树立信心,同时,建议阿刚的妻子也接受艾滋病检测。

  在社工的建议下,阿刚向妻子做了深刻悔过检讨,最终,妻子做了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妻子也感染了。”  

  夫妻双双中招,一下子天都塌了。“正常人根本就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打击。”

  怎么办?社工抓住了一点,他们的小孩。“虽然感染了,但是,你们还是一样能正常生活,你们要有信心战胜病魔,帮助小孩健康成长……”在对夫妻进行心理干预后,社工还为他们提供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

  最终,阿刚夫妻情绪慢慢平缓下来,决心用余下的力量好好照顾家庭。

  遇上恐艾人士

  一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要面临自身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但有时候,也会形成一种恐艾心理。在阿丽工作的半年里,她碰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

  22岁的玲玲曾经因为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酗酒割腕企图自杀。社工启动危机介入帮助了她,最后,她的结果显示并未感染。玲玲是幸运的,但此时,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结果是不是真的,为什么我最近总觉得骨头疼,皮肤也经常痒痒的呢?”

  对于玲玲的反应,阿丽并没有惊讶。玲玲跟很多有过高危行为的幸免者一样,出现了恐艾问题。很多幸免者潜意识认为自己感染了,常常把自己的身体异样与艾滋病症状对号入座,这样心理疾病又强化了躯体疾病,最终深陷其中。

  阿丽总结发现,恐艾人士常常会一遍又一遍地咨询,而且最普遍的一个行为就是反复检测。

  “我曾经接到过一个咨询热线,是从贵州打过来的,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恐艾人士。”阿丽说,对方在两年内,做了90多次艾滋病检测,全部都是阴性,但是仍然不相信结果。这些年,他也反复打电话到云南疾控去咨询,对方都说被他弄崩溃了。最后,他又打进了东莞的咨询电话。

  “你当时没有高危行为,你的女朋友已经接受了你的不忠,你现在一次次拿出来说,不是一次又一次伤害她,让她回想起你的不忠吗……”在交谈中,阿丽发现,这位恐艾者已经不是在担心自己是否得了病,而是转变成了对这个病的恐惧。

  “在对他进行了理性情绪疗法后,最后他也平复下来了。”阿丽说,后来他再也没有打来过电话。

  小颜:艾防社工要真正接纳艾滋病群体

  记者:你们这么年轻,如何让服务对象信赖你们?

  小颜:社工在国内引入的时间还比较短,新生行业都是新的面孔,现在的社工基本上都是刚毕业不久的。社工服务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我们很理解你的感受,感受着你们的痛苦,当对方感觉被关注、被温暖、被支持时,他其实很急切想跟你倾诉,有时候这种感觉更像是一种忘年交。

  记者:在干预中,你和同事配合如何?

  小颜:我觉得我们搭配得非常完美,阿丽是个非常乐观开朗的女孩,她很容易和服务对象打成一片,而我则相对比较理性,可以从全局去把握一些方向。

  记者:艾防社工队伍计划扩充,对于后来者有什么建议?

  小颜:要乐观、自信,最重要是真正接纳艾滋病这个群体,消除歧视。

  阿丽:平时靠狂吃东西来解压

  记者:干预过程中,感染者都特别敏感?

  阿丽:是的,我还记得第一次组织小组活动时,碰到了一个已经发病的艾滋病患者,她全身都已经是血泡了,感染风险相对比较高。但是,正常人如果皮肤没破损是没有关系的。当时,我们在一起聊天,她准备用手拍我,但在半路却收回去了。其实,我心中是闪过顾虑,但是,我还是主动把手伸过去,拍她的肩膀,推她出去参加游戏。

  记者:从对艾滋病恐惧到为这个群体服务,短暂的几个月,是否真的克服了心中的障碍?

  阿丽:说实话,我会比较小心,但是,我有专业知识,知道什么情况下会传染,知道接触的底线在哪里。毕竟保护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记者:工作压力是不是很大,怎么排解?

  阿丽:某种意义上,我们其实是别人的一个精神垃圾回收站,压力确实很大。平时,我就是靠狂吃东西来解压,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应受访者要求,并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出现人名均为昵称或化名)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    更新时间:2010-12-1    文章录入:nnb ]

 

家长联名抗议艾滋病孤儿"阿龙"入学 艾滋歧视难消除

 
 
 
 
 

家长联名抗议艾滋病孤儿"阿龙"入学 艾滋歧视难消

 
图示∶2010年12月即将出版的《中国特色医疗金鉴》登载的刘君主任及其机构 
 
 

慢性艾滋病早期中医药治疗保障生命论


    2010年11月30日 11:31中广网
    中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一个月前,广西的媒体曾经报道了艾滋病孤儿“阿龙”自立成长的故事,这个只有六岁的孩子牵动着全国网友的心。如今,除了生存问题之外,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阿龙面前。我们来连线中国之声的值班编辑韦雪了解详细情况:

主持人:现在是什么样的难题困扰着阿龙呢?

记者:阿龙今年只有6岁,家住广西柳州,之前他被检测出来携带艾滋病病毒,而在不少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阿龙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目前阿龙的入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父亲去世之后,阿龙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消息就在村里面传开了,今年9月阿龙的奶奶曾经送阿龙去学校读一年级,有家长得知之后向学校写了联名的抗议信,这些反对的声音最终把阿龙挡在了校门之外,阿龙究竟该在哪里就读也成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难题。如果把阿龙放在普通的学校必需顾及其他家长和孩子的感受,但是目前广西还是没有专门招收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阿龙的入学问题也是一直被搁置。

主持人:对于阿龙面临的这些困难,各界都有怎样的反映?

记者:阿龙无法上学的消息也是再次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在新浪微博上,上千名网友转发了这条新闻,同时在各大门户网站近万名网友都参与到了阿龙话题的讨论。阿龙的困境使不少网友开始重新思考,除了物质的捐助之外,我们应该怎么来帮助这个孩子?绝大多数的网友都表示十分同情阿龙,不过其中有不少网友直言说,如果真的让自己的孩子跟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做同学,实在没办法抗拒心理上的压力。柳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翁玉秋(音)医生也是向记者坦言说,如今在艾滋病救助的工作中,所有的工作压力其实都是来自歧视。网友“千树一叶”的看法也是代表了很多网友的心声,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还有很多个阿龙,与网友的单兵作战相比,完善的救助体制其实对他们更为重要,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克服恐惧不再孤立和歧视也许才能让阿龙真正的觉得温暖。

Parents to AIDS orphans in a joint protest against the "Aaron"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HIV entry
    
At 11:31 on November 30, 2010 Zhongguang Wang
    
Zhong Guangwang Beijing November 30, according to Voice of China "CNR News" reported that a month ago, the media have reported in Guangxi AIDS orphans, "Aaron" self-growth story, the only six of the children affects the whole country User's heart. Now, in addition to survival problems, a new problem and was placed in front of Aaron. Let's connect the voice of the duty editor Wei snow more information:

Moderator: What kind of problems now plaguing Aaron it?

Reporter: Aaron this year, only 6 years old, who lives in Liuzhou, Guangxi, before he was detected with HIV, and in the number of enthusiastic people with the help of Aaron's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considerably, but the current enrollment Aaron problems remain unresolved. After his father died, the news of Aaron with HIV to spread in the village which, this year in September to send Aaron Aaron's grandmother had to go to school freshman year, some parents wrote to the school after that a joint letter of protest, The opposition eventually Aaron get in the gate outside, where Aaron attended what has become of the local authorities of the problem. If Aaron on the average school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feelings of other parents and children, but there was no specific recruitment of Guangxi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enrollment problem is also Aaron has been shelved.

Moderator: For Aaron faced these difficulties, all have a reflection of what?

Reporter: Aaron can not go to school again, the news also sparked concerns of users, in the micro-blog on Sina, thousands of users transmitted the news, while the major portals to ten thousand users are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opic Aaron . Aaron started the plight of so many users to rethink, in addition to material donations, we should how to help this child? The vast majority of users have expressed great sympathy for Aaron, but which many users may say that, if we really let their children do with a student living with HIV, it is no way to resist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Weng Yuqiu Liuzhou (sound) is also admitted to reporters that doctors now work in AIDS relief, in fact, all the pressure of work are from discrimination. User "Arcadia leaf" view is also representative of the aspirations of many users, he said, perhaps in the world lots of Aaron, the man fighting with friends than in fact improve the relief system is more important to them , and for each of us to overcome the fear of discrimination may no longer be so isolated and Aaron really feel warm.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2    更新时间:2010-11-30    文章录入:n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