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上海学生的考试成绩感到震惊


美国对上海学生的考试成绩感到震惊

上海中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很给力,赢得赞誉无数。

美国《纽约时报》12月7日的报道说,中国首次参加中学生国际标准化考试就取得了不俗成绩,代表中国参赛的约5100名上海15岁中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项测试中全部取得第一,在这三项测试中分别位居第二的是韩国、新加坡和芬兰。

上海学生此次参加的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中学生能力测试(PISA),这项权威性的国际测试旨在了解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方面的能力。

相比而言,美国中学生的表现则差得多。科学位列23,阅读位列17,数学位列31。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转引了这条消息,认为中国让美国暗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纽约时报》的报道援引里根政府时代美国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他对上海学生的考试成绩感到震惊,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报道说,虽然上海学生的成绩显然不能代表全中国学生的平均水平,但上海今天能干成的事,中国其他城市10年、20年后也能干成。

美国现任教育部长邓肯也说,我们把这看作让我们醒来的号角,我们可以诡辩,也可以认可美国教育落后这个残酷的现实。

还有一条消息也震撼了美国人。

路透社12月5日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创新力十年后或居世界第一。今天,美国是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国家,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0%持这种看法。有25%的人则认为日本是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国家,14%的人认为中国是最具创新力的国家。

然而这项对6个国家中的6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7%的人认为10年后中国将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头羊,而17%的人认为是印度,14%的人认为是美国,12%的人认为是日本。该调查是英国制药商阿斯利康公司进行的。

如果把这两条消息结合起来看,中国这些拿冠军的15岁的中学生今后将引领中国的科技创新全面超越美国,调查的结果将在10年后变为现实。可事情的发展并不会这样简单,如果不改革,按照这个轨迹发展很难。

《金融时报》网站上的一篇作者为亨利·曼斯的博文没有乐观看待。他指出,在欧美国家,中学生能力测试的结果和未来的学习工作表现有一定的关联系,而在中国则并非如此,高分未必高能,和未来的创造性也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

这是为什么呢?曼斯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考上大学后便放松了管教;第二,中国的大学在授予学位时搞腐败,这让学生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三,中国的中学生表现如此优秀,因为中国存在对青少年的过度教育。

这让人想起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想起方仲永长大后天才变庸才的故事,还会想起中国足球,当年的中国少年足球队曾依靠修改年龄和拔苗助长等方式而威震八方,但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希望中国教育不要学习中国足球。

作者最后说,这些孩子的未来和中国的经济息息相关。如果中国的制造业继续低工资模式,他们毕业后的报酬会很低,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也很低。他们因而不得不更玩儿命地学习,以便将来抓住稀少得可怜的那点好工作,或者干脆出国。

对此,肖恩·赖因看得清楚。他12月6日在《福布斯》杂志网站撰文认为,为了夯实强国地位,中国需要改革教育系统。

他写道,“我和北京一些孩子的父母聊过,其中包括亿万富翁和政府高级官员。一位亿万富翁表示,他担心孩子得不到价值观和人格教育,因为所有一切都是分数,而不是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对此其他父母都予以赞同。这些人都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中受益,都支持政府的改革方向,但是他们认为如果不改变教育制度,孩子的前途堪忧。”

另外,和中学生斩金夺银大相径庭的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赖因的文章认为,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而是因为他们不合格。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这也印证了《金融时报》的观点:上大学后父母管教放松,大学教育存在严重问题。

赖因看到,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让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选择出国学习,仅2010年就有12.8万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在英国20%的非欧盟国际学生来自中国。赖因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同学中最多的是美国人,第二便是中国人。

他认为,中国一方面需要继续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带回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国内的教育,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所有的强国都能吸引世界最好的学生,并为其盟国和附属国培养未来的领导人。这是软实力的最好体现。

他甚至还提出许多具体的建议。比如说,他提出应该允许更多的私立学校自行选择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方面只需市级或省级政府审批,而不需上报中央。地方政府教育官员应在教育计划上展开竞争,就像各地争相吸引外资一样。

评价:上海学生考高分 美国应警醒

朱正标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福特汉姆研究所(Thomas B. Fordham Institute)所长,曾任美国教育部助理部长。

当年“旅行者号”(Sputnik)人造卫星的发射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地震,因为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已经跑在前面。53年过后,中国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震动。去年来自65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一轮数学、阅读和科学考试,结果上海少年在三个科目中均超过其他任何地区。香港这三个科目也都排在前四。

如果说2009年中国可以有一座城市出现PISA最高分获得者,那么在2019年就可以有10座城市出现最高分获得者。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考试,香港已经参加前几轮,但2009年这轮还是中国内地少年第一次参加。参加的只是上海这座中国首屈一指的城市,中央政府给了它大量投资与关注、诸多优惠政策,以及在中国来说相对较高的自由度。但美国人如果想当然地以为上海学生的成绩属于某种形式的反常,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说2009年中国可以有一座城市出现PISA最高分获得者──上海2,000万的人口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那么在2019年就可以有10座城市、2029年可以有50座城市出现最高分获得者。或许还会更快。

我对PISA有所保留,对它怎样界定知识、测试什么、怎样摆脱学校课程不敢苟同。但其国际排名获得了普遍信任,人们认为这个排名能够可靠地反映不同国家年轻人在核心学术科目中的高下。

上海是怎样拿到第一名的?经合组织方面的人士把上海称为“改革先锋”,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具体来说就是它接近普及的教育体系,激烈的竞争(按学生进入大学、最佳中学的人数衡量),非常高的学生参与度,现代化的评估体系,充满雄心的课程设置,以及一个干预薄弱学校的计划。

今天中国多数城镇都没有这些资源。但明天的情形很可能大为不同。

在PISA考试中接近第一的另外五个国家和地区应该不会让人意外,它们分别是新加坡、台北、芬兰、韩国和日本。在阅读方面,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荷兰也表现不错。美国在阅读和科学科目中又一次排在中间,数学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所以我们并没有越来越差。但我们多数时候是与过去相当,而非常微小的进步又被其他很多国家甩在了后面。

很多专家长期以来都在指出这个趋势。但在本周以前,我们至少可以假装认为中国不属于那些构成威胁的国家之列。我们可以将香港视为特例,它有英国遗留的影响,并享有经济的繁荣。我们可以让自己相信中国的兴趣只是建设大坝、购买我们国债、制造假冒普拉达(Prada)手包、跟其他所有人打价格战,并给我们孩子的玩具涂上有毒涂料,同时忽略了它的教育体系。

是的,我们知道他们在输出中文教师在我们的学校教授普通话,同时引进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去教他们的孩子学我们的语言。但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说,他们的课程设置强调的是纪律约束和死记硬背,而不是分析与创造。

今天这种安慰已经被一扫而光。我们必须直面事实,中国已经下定决心要在教育方面超过我们和其他所有人。

这条消息会不会敲响警钟,让我们知道美国需要认真对待教育成绩?它是否会让我们不再找借口,不再相互推诿,不再只重视大人而忽略孩子?

但愿如此。


本文来源于 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356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