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成为全国最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王民官
国务院新闻办12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从2010年4月山西申请方案上报中央后,历时半年审批即获得国务院批复,山西成为获得批准最快的综改区之一。这是国务院在批复直辖市重庆之后,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同时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与其他八地相比,山西综改区更多体现了中央的指令改革意图。
山西成为国家批复的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而此前批复的省级城市重庆的总面积为82402.95平方公里。
山西将在产业结构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五个重点领域推进试验区工作。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山西能源基地战略地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全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国家将支持山西省在现有耕地总量不变情况下,拥有“土地置换”的用地指标。山西还将特别拥有对采煤沉陷区、废弃工矿地、劣质土地的使用和审批权。山西煤层气开发的气权问题,很可能在此次取得突破。山西煤炭企业将在首先获得煤炭资源开采权的前提下,拥有优先开采煤层气的权利。根据惯例,在国务院批复地方为综改区后,地方政府将再行制订详细综改方案,对于金融、土地方面的细化策,还将以专项方案的方式报批申请。
在已经批准的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主题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山西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这么大的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
可以说,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曾经有一些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根据中央要求,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破解长期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国60年来,山西总采煤达120亿吨,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着一列在地球上可以绕三圈。山西的煤炭在给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给山西自身的经济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是山西以煤炭资源为主的产业过于单一。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行业占山西工业比重85%以上。二是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它的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它的污染,以二氧化硫为例,它的排放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三是山西的安全压力大。山西采煤每年6亿吨-7亿吨,安全事故频发是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压力。四是经济效益低。这么高强度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提出,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实现“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翻番,为资源型经济转型“试水过河”,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