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乱象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之五)


文化乱象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之五)

(编者按:今天看了央视主播批《让子弹飞》的一篇博文,心情有些沉痛。说实话,2002年回国以来,我极少去电影院,电视剧也甚少看。粗浅的感觉是,电影《风声》、电视连续剧《大宅门》、舞蹈《千手观音》等文化产品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教育意义,其它上好的产品真是不多。然而,粗制滥造、反向教育的文化渣滓的却比比皆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社会和谐的构建,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当的弊大于利。

当然,“拳头加枕头的画面并非从《让子弹飞》始,影视文化下滑的到充斥“脏话(国骂)、血腥场面和性暗示”的地步也绝非一日之功。我个人的感受是,大兴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拐点起始于“两赵”——赵本山的大部分小品和赵薇主演的《还珠格格》等。自从这两类胡编乱造、扭曲人性,满是嘻哈胡闹、低俗忽悠的文化次品“大火”以后,以票房为单一评价机制的“三俗”文化迅速泛滥,而且日益劣质化,以至出现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影片,以及电视、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凤姐、马诺,还有大量暴力网络游戏等那些把丑恶乱情和低级无聊的人性无限放大、把情色血腥渲染到极致的文化现象,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部、广电总局等部门也先后下达了某些禁令,《让子弹飞》之类的不健康文化依然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继续散布有害文化,污染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倘不对此认真关注,其后果将是无法估量且难以修复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这个方向当然是完全正确的——经济必须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但是,经济第一不应该是经济唯一!随着“一切向前看”蜕变为“一切向钱看”,经济——GDP——金钱,实际上成了评价一切的唯一标准,“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思潮冲击方方面面,各种社会怪象、乱象,包括假恶丑的文化纷纷出笼,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

当然,不是说像某些无伤大雅的赵本山小品和让人乐一乐、放松一下的影视都要绝杀,而是类似这种的休闲娱乐产品决不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当下的真实情况是,社风败坏、道德失范、法制松懈,老弱病残者倒在街头无人相助,凤毛麟角的良善之举成惊鸿之现,坚持正义之人遭报复打击。更糟糕的是,虽然主流媒体对此方面的问题呼声不断,但这一令人忧心的趋势却难见好转。我们希望,举国上下要共同反思,认真检查这些年来的文化市场,认真落实胡总书记反“三俗”的指示,切实把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好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平衡发展,大力清理文化垃圾,全面净化网络环境,让瑰丽的中华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以早日实现。)  

         央视主播批《让子弹飞》:全片充斥粗口和色情

                   2010年12月20日 来源:《现代快报》

                    票房是个什么东西  文/郭志坚
  票房是个好东西。一部电影赢得了票房就赢得了市场,赢得了电影人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空间。
  票房也是个坏东西。为了赢得票房,有些电影是不是也抛弃了电影制作人的社会责任。
  今天一部炒作了很久的国产大制作登陆了全国各大院线。怀着极大的期待,我今天一大早花了40“大洋”走进了电影院,但电影还没散场我就退场了。
  应该说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没有问题——惩恶扬善,而且巨星云集,场面火爆。虽说影片的风格和角色的台词有点像电影版的话剧,尽管故事情节有点不合逻辑与拖沓冗长,早晨九点四十的场次还是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充斥全片的脏话(国骂)、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我这个普通观众折磨的只能提前离席。我不是电影专家,绝不敢对电影的艺术水准妄加评论,不过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也知道,好电影里的硬汉形象绝不是用满嘴脏话塑造出来的,电影的吸引力也不是靠展示当众剖腹和把手放在女性敏感部位,更别说用山西话喊的下流语言,这些只能让观众感觉极不舒服。
  电影绝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靠出位的台词大获成功,那是因为这部片子反映的是人性被扭曲的特殊时代,是一个特例。我们国家的电影没有分级制度,一部电影只要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核就可以进入院线向所有年龄段的观众播映,但试问当一个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看了这些“拳头加枕头”的画面之后是否会给他们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的冲动,我很担心!票房重要,责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