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止赵王伐燕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苏代以“鹬蚌相争”谏赵惠王伐燕的故事,至今仍很有借鉴意义。

  苏代,战国时著名策士,《史记·苏秦列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有人据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实苏代从事政治活动时间比之苏秦早,苏代应是苏秦之兄。赵惠王,公元前298年~前266年在位。赵国将出兵攻燕国时,苏代为燕国往游说赵惠王。

  苏代一开始并不谈及赵伐燕事,而是先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开导赵惠王说:“臣来时经过易水,蚌方爬上岸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见了飞来啄其肉,蚌两壳合而钳其啄。鹬鸟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亦对鹬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有死鹬。’鹬、蚌相争死不肯相舍,渔翁来见了,一伸手便将鹬、蚌一起捉了。”说到这里,苏代才转入主题,说:“今赵将伐燕,燕、赵相持不下,两国将疲困不堪,臣恐强秦将为渔翁了。愿王仔细考虑。”

  赵惠王听了,深眼其论,说:“你说得很对!”便停止伐燕。

  苏代议论不多,为什么惠王一听就同意不伐燕呢?当时,战国七国之中,秦最强,任何一国都敌不过秦国,秦被称虎狼之国,时刻想并吞六国,燕国是赵国的邻国,秦国在赵国之后,如果赵国进攻燕国,待两国互相消耗实力,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秦从后出兵攻赵,赵不亡何待。苏代用“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来开导惠王,这寓言又是这么形象、明确、说服力强,苏代一说,惠王便开窍了,伐燕之害如此明显,惠王只能听苏代的话。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不仅作为著名的寓言广泛流传至今,且成为一种竞争的策略,即待两方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第三方出而取得“渔人”式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