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为什么不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
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连亚洲前10名都没进。人们不禁请问,堂堂大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两位“老大哥”的奋斗目标:清华大学就提出到2011年建校100年之际,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于2020年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也宣布在2015年把北京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
存在的差距:一是在大学精神上的,包括教授、学生的精神素养;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说到底还是办学自主权不够。
大学出现精神虚脱现象: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功利主义盛行。功利主义体现在教师身上,类似“才子加流氓”和 “才子加帝王气”。
如何解决功利就业矛盾:现在缺的是精神。就业是结果,但不能把就业作为目的,本末不能倒置。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大学教育不能纯粹为了就业。社会上现在有种不良倾向,把就业都怪罪于学校。
中国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现在学术也被异化了,学术直接成为了赢利手段。
回归使命的具体做法:首先要废除荒唐地对一个人、一个学校进行评价所谓的定量指标。
20年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有全球视野,非常开放的心态;要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是不行的;
要有伦理道德标准,有适当的口才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
大学校长的重要任务:大学校长和他的教授要有警示之言;是社会道德的楷模,自己不能失范、失德;是大学使命和传统理念的守卫者;是这所学校学科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