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三个困境


四部委联合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具体试点城市放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五个城市。

 

有舆论认为,这是国家扶植本土自主品牌的“猛药”或者大手笔,因为这条政策用意鲜明的“挤兑”了外资品牌,而后者通常以混合动力为主。同时,试点城市也充分照顾了当地的国有或民营企业。

如果这样想,恐怕有点一厢情愿。在我看来,这条政策收效甚微。

 

首先,现有的补贴政策试点时间为2010年~2012年。掰着手指头一算,2010年已经弹指过半。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解读、理解政策还需要半年的时间。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时间不过两年。而两年里有多少人甘愿当小白鼠领这笔试验津贴,很难预料;

 

其次,现有的补贴政策采取所谓“退坡”原则,企业达到5万辆产量后,补贴额度会下降。换句话说,现有的补贴政策只是为了解决一个起步的问题。即便5个城市的5家企业自主品牌都达到5万辆,其总和对于乘用车的总盘子,不过杯水车薪;

 

再次,按照平均每辆3万的补贴额度,五个城市五个企业产量估算25万辆,那么,补贴额度不过75亿。75亿是什么概念?算一算每年上海收牌照费能拿多少钱就知道了。毛毛雨啊!

 

如果2012年期满,新能源汽车补贴要延续,必然面临三个困境:

其一,在可以预见的2012年,中国汽车产能急剧膨胀,外资品牌汽车价格进一步下滑。补贴对电动车的价格优势难以保持;

其二,如果保持或者扩大补贴力度,那么,意味着每年要继续投入大量财政收入,可能激发民怨;

其三,如果继续依靠政策排挤外资品牌,那么,面临跨国公司对国内自主品牌不正当竞争的控诉。中国政府和汽车产业整体面临信誉和法律的考验。

 

另一个风险是,至今我没看到任何一份官方报告,可以证明中国的煤矿资源、电力输配系统,能支撑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多大的需求。其中又有多少能分给电动汽车。

而且,油汽水电等资源的价格上涨,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且不论真正环保与否,消费者在使用电力汽车方面,有多少的经济性,仍然没有确凿的证据。

另一个有意思的信号是,中国近期收紧对稀土的资源开采,有小道传闻说,将只允许国有企业开采稀土。如果其他稀有金属的开采和贸易也基本垄断在国有企业手中,那么,电动汽车产业产生的社会价值,将大部分输送到这些掌控上游资源的国企手中。

这些都是对电动汽车产业本身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新能源汽车补贴,注定是一个收效低微、难以持久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