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推广 地方政府应是最佳推手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家战略正在加速形成。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制定完成,目前正在各相关部委征求意见,这个阶段结束后将上报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纲挈领的政策。

  《规划》提出,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同时,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以试点示范为突破口,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

  除了政策上的导向外,中央政府也在财政方面给予新能源极大的支持。《规划》显示,未来十年,中央财政将投入巨资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资金数额达到上千亿元。

  不过笔者觉得在对新能源的支持上,地方政府同样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因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路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立足点差异明显。中央政府更偏重于全局考虑,而地方政府则主要致力于发展和支持当地的企业。地方在获得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后,除了享受中央政策外,还尽最大权限出台扶持地方企业的政策,其中包括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扩大补贴范围等方面。

  在地方政府的推助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势力划分在近日明显提速。例如去年11月27日,上汽股份发布公告称与唐山市就绿色能源汽车项目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公司与唐山市人民政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有意向合资在曹妃甸建立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基地,生产环保节能、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在今年3月份,雷诺-日产联盟与武汉市就推广电动汽车也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双方将从2011年开始率先采用25辆聆风电动车在武汉展开电动汽车推广的市场调研,同时,武汉市将在未来两年建成250个普通充电装置以及2个快速充电装置,以支持电动汽车的顺利运行。同时,日产高层领导还表示日,由于与广东省和广州市也达成了电动车项目合作协议,目前日产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电动车合作方案也正在制定之中。”

  目前大部分合资车企和地方政府展开的新能源合作,很多都属于框架性协议,也就是比较笼统的,近一步的详细计划都还在制定当中。不过笔者了解到,日产将在国内推出的首款电动车聆风基本上已经锁定广州花都的东风日产。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表示,东风日产聆风电动轿车项目推进已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2010年为准备阶段,主要为电动轿车生产应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2011年为进口研发阶段,2013年为正式国产阶段,2015年为深度国产化阶段,同时实现产销5万辆目标。

  在笔者看来,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背后隐藏着抢夺产业发展先机和GDP增长的博弈。而部分合资车企和地方政府的联手合作,更是看中了当地电动车市场巨大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例如这次日产之所以将聆风电动车放在花都投产,更是确定了其新能源的“势力范围”。因为新能源不可能只依赖于厂家的推动,其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如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新能源汽车打不开销售,就难以达到扶持的效果。所以除中央政府外,新能源的最佳推手应是地方政府。

  另外在中央部委陆续设立20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后,最后一批获得试点城市的方案审批会更加严格。 所以今年6月1日后获批的天津、广州、海口等7个城市,将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方案》审批程序。对此,率先布局地方的车企更有利抢占市场先机。